第一次家長會上,如何和家長做好溝通(家長會后和孩子如何溝通)
智慧家長深諳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不在乎一時得失,不用孩子對家長的愛與依賴,將孩子變成滿足虛榮心,釋放焦慮的工具。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作者:皎潔的后青春時代
北京西城區某重點小學最近召開了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第一次家長會。
專家講座一個小時四十分鐘后,開啟了班級自主部分。
語文,數學,外語以及班主任老師分別就孩子們的情況進行了總結評價部署。
后,老師給每位家長一份孩子個人表現評定以及建議表。
一張一寸寬的紙條!
我家娃的那張紙條是這樣的:
看來,娃的課上表現不佳呀,估計在班里中游上下。
一邊聽老師絮絮念叨各科學習輔導要求,詳細記筆記,一邊在心里進行心理建設。
我在暗自評估孩子入學以來的表現。能否跟上老師的速度,基本完成任務 ;在顯然節奏緩慢的情況下 能否被老師接納包容?孩子面對暫時落后的情況,會不會失去信心?回家后如何傳達這次家長會精神?
一進門,冰兒就仰起小臉興奮地問:“今天我們老師說什么了?”
看著那張花苞一樣充滿期待的臉,我無論如何說不出那些“還有不足”,“繼續努力”的話。我急中生智,高興地抱住冰兒:“今天兩位老師表揚你,因為你表現的好,連我也受到大家歡迎呢!”
冰兒興奮得滿臉通紅,連連問我:“老師都表揚我什么啦?”
我思索著回答:“說你是一個非常好的男孩!上課不遲到,作業認真,錯題全都改對了,回答問題聲音響亮,還幫助同學。哎呀,你的優點好多啊!”
看到冰兒激情燃燒的樣子,我暗自給自己點贊,多虧了這個“謊言”讓孩子對上學對老師對學習充滿期待和向往,而不是恐懼和怵頭。
然后,我又眨眨眼睛:“猜猜,你還有哪些不足?”
冰兒笑著回答:“我有時上課玩鉛筆和筆袋。”
“還有呢?”我笑著接著問,就像猜謎語那樣充滿樂趣。
“還有……我書寫有點慢,寫字時低頭”。
“說對了!”我摟摟冰兒的肩,“這個小朋友知道自己的不足,再努力一把,就更優秀了!”
第一次家長會后,原本應該是郁悶愁苦的批評教訓,硬生生被我們搞成了輕松快樂,充滿激情的分享!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成長,也認識到不足,制定了具體可期的改進方案,完全達到了家長會的目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這么和諧愉快。
當天晚上的家長群里,就有好幾個媽媽牢騷滿腹,無奈又無助,可以想見后面的火藥味。
每次家長會,都是對家長心理承受能力的試壓,也是對孩子情感和心理的考驗 。
很多家長聽見老師表揚自家孩子,頓時喜上眉梢,比自己升職加薪還痛快,這時的孩子甚至可以提一些平時被嚴格禁止的事情,比如吃冰淇凌,肯德基,看電影,看動畫片;
聽見自家孩子的缺點不足,立刻陷入惶恐和焦慮,唯恐孩子跟不上,惹老師不待見 ,同學瞧不起,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呀!越想越沮喪,內心瀕臨崩潰邊緣。于是,回家后抱怨,指責,教訓,一股腦砸向孩子,日后輔導作業也常常意難平。
暴戾家長教養下的孩子,一般走向兩個結局。
要么在嚴苛督促下成績不斷進步,個別可能學有所成。但內心卻失去安全感和價值感,一生在低自尊和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沮喪中,不能自拔。
要么在家長一次次貶斥指責中,大腦自動關閉全部感受系統,讓知識的傳授和道德教化,變成對牛彈琴。或在調皮搗蛋和電子游戲中尋找存在感力量感,令家長和老師頭痛不已。
從第一次開始,家長會變成家長的刑罰,孩子的噩夢,這樣的悲愴將持續十幾年。
話說,那點缺點不足有必要如臨大敵般的張皇嚴峻嗎?
細看我娃紙條上的不足部分,不過是小孩子剛入學的不適應,不熟練,不專業而已。
跟孩子肌肉神經發育尚未完成有關;
跟孩子生活方式剛剛轉型尚未形成習慣有關;
跟孩子好動喜玩自制力尚未形成有關;
也跟有的幼兒園沒有提前涉獵小學內容有關……
這些不適應是暫時的,假以時日孩子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專業又嫻熟。
想想自己和周圍的人,誰不是從懵懂笨拙稚氣中慢慢走過來的呢?很多學霸早期也是調皮搗蛋甚至后進生呢!
所以,現階段孩子慢一點,錯一點,落后一點,真的不必太過在意。
只要抓住兩點就夠了,一是良好生活學習習慣養成,一是對學校老師和學習生活的熱愛。
建議一,家庭會議定調成認可激勵。家長會如果變成告狀會 ,家長的傳達變成算賬會,會導致家長焦慮孩子恐懼,師生親子關系緊張,這決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客觀總結孩子的成長狀況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老師的肯定,感受到正面力量,才是家長會后我們要做的事情。
建議二,把孩子的優點講透,甚至老師優點給不足的情況下,家長自己尋找孩子優點,匯報的主旋律始終在“老師喜歡你”,“你做得很好”這樣的高調。讓孩子對學校班級充滿歸屬感,盡快融入集體融進學習氛圍。
建議三,將缺點定位成“需要提升的空間”,而不是上升到品德態度的高度,嫌棄斥責,將孩子的自我認知壓低到塵埃。能不能巧妙處理老師的批評,才是衡量智慧家長與否的分水嶺。
建議四,帶領孩子刻意練習。每天晚上完成老師留的作業后,我陪著冰兒在田字格本上再寫一篇字,主要解決筆順占格和書寫姿勢。一字一評,好的畫紅圈,寫得不好的用比喻描述,這個字“太抽抽”,“小短腿”,“小腦袋”。歡聲笑語中,鞏固了新知,練習了書寫,糾正了姿勢。這就是“刻意練習”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的應用,作為一對一的“私教”,家長不但需要懂得,更需要耐心。
小學低年級,孩子良好的狀態真的比完美的表現重要。
智慧家長深諳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不在乎一時得失,不揠苗助長,不用孩子對家長的愛與依賴,將孩子變成滿足虛榮心,釋放焦慮的工具。
好家長,永遠給足孩子空間和動力,等著孩子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