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失聯女碩士找到了,可是她燦爛的笑容永遠地定格在2019年冬天。
據姐姐說,鈺敏從小就是學霸,以全市排名前幾的高科成績考入中國人大商學院。
今年六月份碩士畢業以來,鈺敏常常感嘆工作壓力大、任務重,常常出錯,對自己很失望。
在跟姐姐去醫院的路上,她偷偷跑掉,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如此優秀的女孩,為何如此決絕地離開這個世界?
白巖松說:“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追求完美和極致。”
人生的路,錯綜復雜,有時遇到紅燈,有時遭遇爆胎,沒有誰是一路綠燈,缺憾與挫敗常常如影隨形。
作為女人,如果放平心態,寬容自己,就能順利通關;如果追求完美和極致,就容易被生活的不完美打敗。
優秀是一種包袱,完美主義是女人逼死自己最快的方式。
01 . 完美主義者容易焦慮
朋友眼中那個工作努力、老公體貼、兒女雙全的小雨,最近抑郁了。
在單位,她嫌升職加薪太慢;在家里,她嫌孩子練琴不認真,老公不上進、襪子亂扔。
她像拿著放大鏡的醫生,尋找每一處病菌,見不得生活的一點瑕疵。
有一次在地鐵上,她嚎啕大哭,只因為坐過了站。
擁擠的地鐵正如她的人生,不管怎么狂奔都離理想的目標相去甚遠。無論怎么努力,自己好像拉磨的驢,原地打轉。
沒多久,小雨的身體就垮了,醫生的診斷是“焦慮型抑郁”。
其實地鐵坐過了,可以返回;人生的路走慢了,可以加油。
完美的人生并不存在,失敗和缺憾才是常態。
同事小敏的婆婆就離完美差一大截,蒸的餃子比包子還大,拖過的地滿是水漬,尿布混亂一洗,有空就坐在那喝茶。小敏從來沒見過這么憊懶的女人。
婆婆卻說:“我這人啥本事都沒有,就是命好,攤上個好老頭,懂事的好孩子。”
她看兒子的眼神能擠出蜜來,看老頭時笑得合不攏嘴,來到兒子的新家不住的夸贊。在她眼里,一切都是這么完美。
在婆婆欣賞的眼神里,公公變得越來越能干, 年夜飯全程一個人搞定;兒子出類拔萃,博士畢業留在研究所,又謙虛又孝順。
季羨林先生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
與其苛求未來的完美,不如珍惜眼前的不完美。
重要的不是要求自己必須做到最好,而是無論順風順水還是錯誤失敗,都不遺憾、不沮喪,一如既往地樂觀應對。
02完美主義者不容易感知幸福
《紅樓夢》里的妙玉出身高貴,入賈府為尼, 帶發修行。
有一次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賈母帶領眾姐妹在妙玉舍下喝茶。對于普通客人,妙玉用的是低調而奢華的“成窯五彩小蓋鐘”和去年的雨水,對于黛玉和寶釵,她用的是舊年梅花上的雪水,和珍奇古玩“瓟斝”和“點犀”。
由茶看人,妙玉是一個對生活要求極致完美的女人。
吃完茶,妙玉對小丫鬟說,等會劉姥姥走了以后,把那“成窯五彩小蓋鐘”砸了。
普通人嫌棄劉姥姥臟,再也不用杯子就是了,可是妙玉竟然選擇砸掉,可見她多么自視清高。
作為一個富二代、白富美、詩人和茶文化傳播者,妙玉本可以寫寫詩,學學佛,賞賞雪,享受父母的饋贈和“檻外人”的清凈,可她卻孤芳自賞,暗自神傷。
因為在妙玉眼中,一切眼前的幸福都是該當應分,自己的不幸遭遇才是世界核心。
完美主義者只看到人生的苦,嘗不到日子的甜。
越追求完美,越容易看到生活的不完美,越無法對人生的殘缺視而不見,越不容易感知幸福。
一份穩穩的幸福不是來自于他人的肯定,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和優秀,而是來源于內心的那份篤定。
完美的人生是變態的,不完美中砥礪前行才是常態。
03 完美主義影響下一代
知乎上有個問題:
“完美主義導致的焦慮已經影響得我徹底上不成學了怎么辦?”
有個回答特別扎心:“完美主義的傾向往往是幼年就開始形成的。小時候,只有取得完美的成績才會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贊揚,這增加了他們變成討好者的可能性。外界也一直傳遞給他們‘理想要遠大、要做最好’的信息。”
美國暢銷書《無聲告白》中那個自殺的女孩莉迪亞就是個例子。
莉迪亞的母親一直夢想做一個醫生。當婚姻與學業不可兼得,現實與夢想漸行漸遠,完美的人生無法兌現,她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于是,成為醫生的夢想落到了懂事的莉迪亞身上。
每天早晨,母親會把改好的試卷放在她的餐桌旁;
每逢生日,她的生日禮物不是醫學書籍就是科學詞典;
課外時間,不是參加根本不感興趣的科學展覽,就是忙著應對各種考試。
可是,母親萬萬沒想到,成績優異、性格開朗、笑容甜美的女兒會在一個漆黑的午夜,走向沉靜的湖底。
更讓母親無法理解的是,難懂的化學公式像釘子一樣刺著莉迪亞的心,高精尖的科學詞典從未被翻閱,不及格的卷子壓在莉迪亞的箱底,女兒煲電話粥的電話里都是盲音。
把莉迪亞推向湖底的,是母親的期待。
莉迪亞太累了,做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太辛苦了。
外表看上去有多光鮮,內心就有多痛苦。
她掙扎在自己所犯的每一個錯誤中,停滯不前。只有離開,才能找到永遠的安寧與自由。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大人過度地追求完美,會造成孩子的壓抑和自卑。
當一帆風順的時候,孩子可以暢通無阻;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孩子可能就自暴自棄。
因為孩子能敏銳的捕捉到:
父母的關心是愛自己,還是愛那個完美的自己?
父母的期待是出于對孩子的愛,還是對不完美人生的怨?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僅是孩子,每個人最需要的,不是沉甸甸的期待,而是無條件的愛。
04 接納不完美,人生才完整
《哈佛幸福課》中對完美主義的定義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
面對失敗而感到沮喪和恐懼,是人之天性,而裹足不前、焦慮抑郁就是“失能性恐懼”。
成功如張德芬,也曾懷疑自己:“你不夠好!”
別人好幾輩子做不到的事情:知名主播、企業高管、暢銷書作家、心靈導師,張德芬一個人的斜杠都囊括了。
在人生的各個賽道,她都力爭第一,苛求完美。
可是就像每個軟件都會有Bug,每個電視劇都有槽點,每個女人都有缺陷。
四十多歲的時候,張德芬遭遇了人生的第二次離婚,與育有一雙兒女的老公分開。
指責聲四起 :“張德芬已經離婚兩次了,她連自己的婚姻關系都處理不好,哪有資格出書去當別人的人生導師?“
離婚是很多女人撕不掉的標簽,懷疑人生的理由,痛恨男人的借口。
張德芬只是淡定的說:“這就是我的人生課題吧。當我做的不夠好,前夫會說,去把你自己寫的書讀一遍。抱歉,我能寫出來可是我不能都做到,我在努力修行中。“
沒有在完美崩塌時跌落谷底,而是在失敗來臨前與自己握手言和。
接納了自己,張德芬創造了更多的文章,更好的心靈課程,幫助了更多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就像爬山,你我都掙扎在各自的軌道里,向著目標狂奔。
當奮力到達山頂,你會發現另一座山峰有更好的風景。
不管你做的多好,總有一個時刻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
正如那句歌詞:“萬物皆有縫隙,那才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愿你在拼命工作、奮力讀書、艱難平衡時記得:停止苛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人生的一個選項;
愿你在累了、倦了、失望了、受傷時想起:拒絕他人的期待,活出你自己,才是你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意義。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接納不完美,人生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