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
孩子沒回應,于是媽媽又喊一遍:“兒子!要吃飯了,不然飯涼了!”
媽媽還是沒有得到回應,于是走去兒子身邊,終于忍不住情緒爆發了出來:“臭小子!你要我喊你多少遍??。磕忝@了聽不見?!快點兒給我過來吃飯!別讓我再喊你第四遍!”
媽媽的吼叫徹底驚住了孩子,孩子吃飯都不高興了……
嚇人的聲調和威脅的信息足以讓孩子感受到氣氛的變化,因為他們感受到媽媽已經失去了冷靜和自我控制能力,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他們更害怕的事情,于是他們選擇屈服。
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還特別氣人,每次都需要用吼叫大喊的方式命令孩子,孩子才會有所反應,感覺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冤家,不斷挑戰爸爸媽媽的底線。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孩子總要打一頓才老實?越挑戰父母底線的孩子,越不明白底線在哪
主要是說有那么一些孩子總要打一頓才老實,這樣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里。也有告訴家長們應該如何明確自己的底線。
當然,這是一種方法,還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孩子跟你合作,而不是讓孩子聽你的話。
這兩個說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合作這個詞聽上去更平等一些,是讓家長和孩子站在平等的狀態下,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你與孩子合作,孩子也與你合作。
而聽話是用耳朵聽別人說話以及服從話語內包含的要求。讓孩子聽家長的話,就是讓孩子服從家長的要求,家長的權利是凌駕于孩子權利之上的。如果是強制性的,那就是不平等的情況,孩子就算服從,也不是從心底里愿意的。
這兩種方式換在家長自己身上,你是愿意與人合作還是愿意別人命令你讓你聽話?
所以,對于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少說孩子“不聽話”,多跟孩子談談合作。
經常念叨孩子,說孩子“不聽話”會怎樣?
你只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這里要提到的就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心理學家列了一份假名單,跟老師謊稱這些名單上的學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結果8個月后,對所有學生進行測試,心理學家發現凡是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所提升,自信心強,求知欲也旺盛。
這是老師在受到心理暗示之后得來的結果。
那么當媽媽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斷暗示自己“孩子太不聽話了”,那么孩子也會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不滿意他的所作所為。
所以,不要把“不聽話”常常掛在嘴邊,別強調讓孩子聽你的話,因為這是在強調你的權威。
如果想讓孩子聽話,不如說是讓孩子配合你的要求,所以,跟孩子談談合作,合作是一種在平等狀態下才能維系的關系,這會讓你們更親密無間,相處的更融洽。
如何跟孩子談合作?
平等帶來合作,碾壓帶來抗拒。
“與”孩子合作而不是“讓”孩子合作。別看這一字之差,意思卻是不一樣的。
與孩子合作是平等的,讓孩子合作就是你要求孩子必須和你合作,和讓孩子聽你的話就成了一個意思,這是強迫孩子碾壓孩子。
所以追求這種平等的合作,爸爸媽媽應該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來看,和孩子做“戰略合作伙伴”。
?提前告知,為了播下合作的種子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合作,有些時候兩個合作方會簽合同,而這個合同里面寫著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雙方進行約束,同時也是一份提前聲明,在合作之前先看看對方的要求。
與孩子達成合作,也是如此,你需要提前告知,為接下來的合作帶來約束。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你第二天要帶孩子去朋友家,你怕孩子亂動別人家的東西,怕孩子在人家家里大喊大叫,你希望他乖一些,那你可以從前一天晚上就告知孩子第二天的注意事項。
你可以這樣說:“寶貝,明天我們要去媽媽朋友的家里做客,作為客人我們應該有禮貌,我們應該先打招呼,而且未經允許不能亂動人家的東西,不應該跟家里的小主人吵架打架,如果發生沖突一定要找媽媽,媽媽需要你的配合?!?/p>
一般孩子聽到“需要配合”這四個字的時候多數會信心滿滿地告訴你“沒問題”,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了。
當然,孩子有時候注意力特別容易被分散,所以,到朋友家樓下的時候你可以再提醒一句:“待會兒我們要上樓了,你還記得昨天媽媽說的話嗎?媽媽需要你的配合,我們一起合作做個好客人怎么樣?”
這樣的提前告知,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他要如何配合你才能幫助你完成目標。
觀察判斷,為了了解合作對象的真實需求
觀察判斷是為了讓你關注孩子的行為,看孩子什么情況下會不配合你,你才好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一個平等的合作關系,需要雙方互相擔待,了解對方所需并適時提供需求,才能讓對方也滿足你的需求。
我們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明白了我們的需求,但是爸爸媽媽還需要明白孩子的需求。
他在什么情況下會煩躁?什么情況下會哭鬧?孩子的這些拒不配合的行為,往往都有原因,是不是孩子跟朋友的孩子實在玩不到一起,是不是你跟朋友聊得太投入,忽略了孩子需要你的關注?是不是你的孩子本身就靦腆害羞?
這些都需要你了解并理解,這樣你才能提前為孩子會出現的行為作出及時的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害羞靦腆,無法快速融入到陌生環境中,這可能讓他在去別人家的時候一直躲在你身邊,表現的不大方、不得體,那你除了之前講的提前告知,給孩子做準備的時間之外,你還要尋找幫孩子快速融入環境的方法。
比如說你告訴他:“不想跟別人說話是可以的,但是別人跟你說話你要注視對方并且有回應,這是禮貌,媽媽也在這樣做,努力讓我們一起變成有禮貌的人?!?/p>
還可以告訴他:“可以在媽媽身邊待一會兒,但是跟別人社交是你需要學會的本領,這一點你可以看媽媽怎么做。”
這樣你就可以給孩子提供應對自己害羞靦腆的方案。
用心聆聽,是對合作對象的尊重
有尊重才能有平等。很多家長說自己會聽孩子跟自己說話,并且會對孩子的話作出回應,但往往沒有用心,而是走個形式。
比如孩子興高采烈地拿來自己的畫讓你看,你正好在忙,于是敷衍的說:“畫得不錯?!钡⒆佣伎丛谘劾?,“媽媽,你都沒仔細看!”他很快能識別出你的敷衍態度,因為他可能還想跟你講講他畫的是什么,但你只想敷衍一下讓他去玩別的,別打擾你忙別的事。
這樣的態度行為舉止孩子會模仿,當你聽他說話的時候是蹲下來注視他,耐心聆聽,那么你的孩子也會這樣跟別人說話,可是如果你敷衍,他也會學你那樣跟別人說話,這樣的態度是你教孩子的,孩子不聽你說話好像也就變得合理了。于是你對孩子也就越來越沒耐心。
同情,為了達成合作的終極目標:讓合作關系更持久
當你會同情的時候,那么孩子也能和你共情,主動與你合作。
同情就是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想想自己小時候的時候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你的情緒是什么樣的,這就是你的孩子正在經歷的。
同情的力量是驚人的,這是說明一個人有聆聽和理解另一個人之后產生的感情,所以當有人關愛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安慰,那么你這樣去同情孩子,孩子也會有這種感受。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愿意和你共情,主動配合你、與你合作。
所以,總強調讓孩子聽你的話,不如與孩子合作,讓孩子主動配合,這樣的方式正是情感引導。也會讓你和孩子相處的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