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一些家長跟我討論孩子撒謊的問題,面對孩子撒謊,一些家長容易過度反應,更有些家長會把撒謊跟道德聯系起來,為孩子的人性、品質擔心。
今天我們就看看孩子撒謊是怎么回事,應該怎么樣看待,又該如何處理。
撒謊是個富有技術含量的“事”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會撒謊是一個人認知能力高度表現,是人類為了趨利避害,更方便的解決問題進化出來的心理機制。當然我們也承認,很多時候撒謊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是被社會規范所排斥的。
不過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也不得不承認,每一個人都需要說一些謊,也會去說謊。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說過:“大家都在說謊,每一天、每一小時,清醒時、沉睡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說一些謊來規避不必要的麻煩,也需要謊言來是增加幸福,比如你的愛人問:“我新買的裙子好看嗎?”,你明明知道她身材顯胖,穿露肩的裙子不好看,但是為了過一個愉快的周末,你還是會撒謊,說:“你穿這件裙子很漂亮”。
當然上述所謂的謊言僅限于不違反社會規范的范疇內,在這個范疇內,顯而易見,撒謊是維護、緩和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的社會技能。
3歲以下的孩子,根本不會撒謊
要撒謊,很重要的一個心理發展就是要能區分是什么想象,什么是現實。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很多時候分不清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現實。
比如,我們家的孩子會給別的小朋友說,她和爸爸見過恐龍,而真實的情況是我帶他去過電影院看過一部關于恐龍的片子。
由于孩子分不清楚什么是現實,什么是想象,就無意識的在朋友跟前撒了謊。
研究發現,3歲多一點的孩子會根據外界的需要有意識到撒一些很“低級”的謊。比如我們家女兒3歲多的時候,經常涂抹她媽媽的化妝粉,涂了還跑過來問我,“爸爸,媽媽的這個粉香嗎?”,我接著問她你從哪里拿的,她說是她的好朋友給她送的,簡直讓人可哭笑不得。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具備推測他人想法的能力。
具備推測他人想法的能力,只是他們撒謊的一個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有更好的執行力,即,用行動來完成撒謊。
他們要完成撒謊,就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就要配合好自己的動作。這無疑是一個即考驗他們認知,又檢測他們執行的過程。
研究發現,孩子的心理理論和自控力越強,會越早開始撒謊。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撒謊了,先別生氣,像我一樣觀察他們撒謊的模式,這是檢驗他們認知發展階段的好機會。當然,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還不夠,接下來,我教你如何對癥下藥,改善孩子的撒謊行為。
在明白了上述過程之后,我們就可以著手去干預孩子撒謊這一行為了,因為畢竟撒謊是不符合道德和社會規范的,適當的干預是必須的。
1、低齡孩子的撒謊是無意識的,應以引導和預防為主。
我們在上面論述過,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撒謊絕大多數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對他們而言,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口中的謊言跟現實有什么區別。
對于這樣的情況,家長就沒有必要指責或懲罰孩子了,家長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和預防孩子撒謊。
比如,這個階段的孩子把想象當事實,明明是自己和爸爸去電影院看了恐龍的電影,他卻把那想象成事實,告訴同學,他見了恐龍。
那么這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幫他區分想象與現實,并讓他意識到那樣告訴同學是不對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他提高認知水平,防止他以后撒謊。
2、大孩子有意識的撒謊。
對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撒謊,家長也不必“驚慌失措”,而是要靜下心來,探尋他撒謊背后的心理。一般來說3歲以上的孩子撒謊主要有以下4種原因,可以分別采用不同的策略對待。
1、認知能力發展較低。這種狀況與低齡孩子(3歲以下)的無意識撒謊類似,屬于分不清楚想象與現實,家長依然可以采用引導和預防的策略,方法同上。
2、為了逃避不想做的事。比如為了不去學校,撒謊說自己肚子疼。這種情況的心理訴求可能是孩子想獲得父母的同情,因為孩子每次上學就會體驗到和父母的分離焦慮,如果孩子每次上學總是對家長,特別是媽媽依依不舍,極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依戀心理沒有建立好,形成了不安全依戀。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這時候家長,特別是媽媽應該做的是,盡量修復孩子的這種心理,以免等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影響他社會關系的建立,具體媽媽可以盡可能地每天接送孩子,陪他一起學習,總之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就在身邊,只要他需要,媽媽就會出現。等孩子逐漸適應之后,媽媽再逐漸放手,讓爸爸每天接送孩子,直至最后他可以獨自上下學。
為逃避不想做的事而撒謊,背后一定有心理層面的原因,家長不要只從道德層面說教,或者打壓,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分析,發現背后的心理原因,這些原因不僅與孩子當下的事有關,如果不得而知,還會影響他日后的成長和發展。
3、為了引起關注。引起關注,也是孩子撒謊的一種心理,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在學校或者家里被忽略過多。治標要治本,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孩子撒謊本身,要多加關心孩子,不關注他撒謊本身,他也就覺得撒謊沒意思了。當然這個也要聯系實際情況,看他在學校的表現,和老師一起制定切合實際的策略。
4、模仿和學習。小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和學習,家中大人的言行舉止,都會是他們選擇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撒謊也不例外。
2014年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大人經常騙孩子,不管是善意的白色謊言還是違背自己的諾言,孩子都更有可能對他們撒謊。
所謂身教大于言傳,像要求孩子一樣要求自己,這也是我們倡導的育兒先育己。
以上就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撒謊的解讀,同時也根據情況提供了相應的策略,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