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以及事物構成成分在空間上排列組合的變化。量的變化表現為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是在度的范圍內的延續和漸進。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 質變表現為根本性的、顯著的變化,是對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漸進過程的中斷。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的。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以量變為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首先,質變必須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量變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質變。其次,質變必須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在事物的量變過程中,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量變的彼此較量。兩種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長不僅是質變的基礎,而且決定著質變的性質和方向。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第三,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一方面,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為在新質的基礎上的量變開拓道路;另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階段性部分質變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未變,而比較次要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展顯現出階段性;局部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全局性質未變,而某些局部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割裂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就會導致激變論或庸俗進化論。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19世紀法國科學家居維葉認為,有機界的變化是由于突然性的“災變”所引起的,通過這種“災變”,一些由某種神跡創造的新物種代替了舊物種。激變論在社會政治上表現為冒險主義,認為社會革命無須經過積蓄革命力量的準備階段,幻想通過突然的冒險活動取得革命勝利。唐俗進化論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19世紀下半期出現的庸俗進化論,對生物的進化做了庸俗歪曲的解釋,認為生物的進化只有量的漸進,沒有質的飛躍。庸俗進化論在社會政治上表現為改良主義,主張社會的發展只能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良, 反對通過社會革命對舊的社會制度進行根本的變革。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