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享受自由成長的過程,當然,所謂的“自由成長”,并不會將良好習慣的養成排斥在門外,相反,要讓孩子真正實現自由成長的目的,就必須要讓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
以下這5種習慣,家長一定要“逼”孩子在早期階段養成,這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01 培養孩子“抗挫商”的能力
以往我們總會在網絡上時不時地聽到個別未成年孩子走極端的悲劇。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不免會去反思:以往只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現象,現在為什么會時不時地發生在未成年孩子的身上?
我想說的是,引發這種悲劇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源一定是和我們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智商培養、卻忽視了孩子的“抗挫商”培養有關。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在挫折面前,是越挫越勇,還是崩潰倒下,就考量著孩子“抗挫商”的高低。顯然,“抗挫商”高的孩子,自然會在挫折面前占據優勢;而“抗挫商”低的孩子,自然會在挫折面前敗下陣來,甚至上演走極端的悲劇。
可見,培養孩子“抗挫商”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智商的培養。
那么,我們家長如何在早期階段去培養孩子的“抗挫商”能力呢?我認為,家長們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去做:
- 1.盡可能地鼓勵孩子勇于嘗試新事物;
- 2.挑戰有難度的任務,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失?。?/li>
- 3.給孩子傳遞一種觀念:不要過于看待輸贏,享受過程要比結果更為重要;
- 4.通過體育鍛煉來訓練孩子的身心忍耐力。
總之,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坦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小挫折,這是邁向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02 培養孩子“學會反思”的能力
對孩子來說,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犯錯誤,這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問題在于要做到“不貳過”,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孩子“學會反思”的能力,從反思中得到進步。
對家長來說,孩子做錯事,與其劈頭蓋腦地給孩子一頓責罵,不如引導孩子去反思自己錯在哪里,能否總結出一個避免下次再犯同樣錯誤的辦法。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
03 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不少家長習慣于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長此以往,孩子將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而包辦孩子的一切,成為孩子頭上盤旋的“直升機父母”。家長對孩子適當地放手,能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這反映在學習上,就是孩子能把學習真正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
在孩子早期階段,我們可以多給他們提供一些動手動腦的實踐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學會整理個人內務、學會幫助父母做做家務、學會整理自己的小書架、玩具箱等等。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就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得以提升。
04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孩子早期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也是孩子的學習素養開始逐步形成的關鍵期,會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伴隨孩子終生的。孩子在學習上出現的方方面面的問題,諸如專注力不足、缺乏學習內驅力、不愛思考、寫作業拖延癥、學習粗心、不認真審題、不會自主學習等等,其實大都和他們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05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和刷卷子、做習題相比,似乎很難在短期之內看到明顯成效,也因此常被很多家長所忽略。不少家長寧愿讓孩子多做題,也舍不得擠出時間來讓孩子多看書。
閱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一生的。僅以小學中學階段來說,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從小缺乏閱讀習慣的孩子,還能把學習搞好嗎?可在現實中有不少孩子缺乏閱讀習慣,這些缺少閱讀習慣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改進的話,很快就會成為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忽略了孩子在早期閱讀習慣的培養,等到孩子長大了的時候,包括閱讀習慣在內的很多良好習慣已經難以養成;另一方面,是因為家長自身沒有給孩子做出熱愛閱讀的良好示范,導致家庭缺少書香氛圍等等。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上,我們家長再怎么重視也不為過。
結語
毫不夸張地說,在早期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一件一本萬利的好事,將讓孩子終身受益。孩子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直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直到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