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找一些新的育兒思路,了解到了北京衛視《老師請回答》這個節目。
這個節目并不像其他藝人娛樂類的綜藝那么火爆,但是作為一檔聚焦中國家庭教育的欄目,節目嘉賓、教育觀察員、明星父母等對真實中國家庭的分析,還是能給我們不少現實指導意義!
經過統計,第一季16期節目中,有5個家庭都是屬于“和孩子叛逆與父母鬧僵,一家人上節目組尋求調解和引導”的類型。
這5個家庭的孩子都不過13、14歲,其中一個女孩因為厭學,與父母鬧到斷絕關系,在節目中朝父母大叫,“你們去死!”
而另一個男孩,則與父母形同陌路,除了要錢,拒絕見父母,面對爸媽的指責,他稱父母為“神經病”。
還有一個男孩,更是因為叛逆被父母送進了青少年行為矯正學校,在那被教官和同學欺負,但父母卻拒絕接孩子回家。
此外,還有和家庭鬧矛盾,的抑郁癥,父子反目等等案例。
看到他們的故事,我并沒有感到絲毫慶幸,反而覺得這些未曾在身邊發生的親子矛盾,其實是給同樣作為父母的我們敲的一個警鐘。
那些面對父母破口大罵的孩子,與其武斷地責怪他們“不孝”,我們更應該分析他們與家庭鬧僵的真實原因。
面對孩子的厭學叛逆,很多父母不是覺得不安無助,就是選擇用武力鎮壓,對孩子非打即罵。
但是,很少父母能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為什么會如此。
教育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她的著作中曾說:
贏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和他們站在一起,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孩子厭學
是因為父母的高期待
今天就來分享下朋友和她兒子的故事。
孩子在初一那年,突然提出要休學。
一直以“考入重點初中”要求孩子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時,直接把孩子罵的狗血淋頭。
第二天,孩子沒有再提休學的事情,但是每天起床的時間卻越來越遲,以前從未遲到的孩子,開始經常遲到。
在收到孩子班主任的反饋電話后,朋友才好說歹說,勉強降低孩子的遲到頻率。
但孩子偶爾也會用頭痛、肚子痛等五花八門的理由請假早退。
回到家后,以前常去的補習班也不去了,而是躲在房間里玩游戲。
在雙方僵持的那幾個月里,母子倆相處的方式就像火星撞地球。
在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孩子還是在自愿退學書上簽了字。
朋友怎么也想不通,以前在學校名列前茅,曾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學習模范生,為什么一上初中,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
為此,朋友決定和孩子好好心平氣和的溝通一次,卻沒想到,朋友聽到的竟是孩子語氣兇狠地說:
“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難道你不知道嗎?還要我告訴你嗎?”
接著兒子用手指著她,惡狠狠地說:
“我會這樣,都是你!都是因為你!你想想過去是怎么對我,是怎么對妹妹的?被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這還算活著嗎?”
“全都是因為你,你還搞不清楚嗎?”
兒子脫口而出的沖擊話語,幾乎讓她昏厥過去。
孩子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其實是向我們傳遞的一種信號。
面對學習,孩子當然也明白,努力學習考上理想學校對自己沒有壞處。
只是,他們在這過程中,很難承擔起父母以愛之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
當他們覺得學習充滿痛苦,學習變成了一種煎熬,孩子的內心只會充滿抗拒和恐懼。
所以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要切記不要給予孩子過高的要求,更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待。
當孩子出現明顯的“厭學”情緒時,首先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對孩子情緒表示認同。
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不至于讓厭學情緒加重。
此外,當孩子學習上獲得進步時,我們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認可。
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成就感的事情。
父母的理解和認可,會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力量,讓孩子有勇氣重新嘗試回歸學習。
孩子無法溝通
也許是因為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部電影叫《我殺死了我的媽媽》。
劇里面的母子就像敵人一樣。
媽媽開車送兒子上學的路上,兩人會因為“哪個廣播更好聽”吵起來。
媽媽不接受兒子的建議,一生氣就呵斥孩子:
“你要是不滿意,就滾下去!”
周末兒子打算邀請同學來家里玩,媽媽本來答應的好好的,卻臨時反悔,甚至威脅兒子說:
“不聽我的話就沒有零花錢。”
甚至沒跟兒子商量,就直接給兒子辦了轉學。
在媽媽眼里,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這一切的事情,都讓兒子恨得咬牙切齒。
就連去新學校的第一天晚上,母子之間也是硝煙四起。
兒子甚至撂下狠話,并羞辱媽媽:
“我會在17歲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鐘,給你打最后一通電話!”
從此以后,老死不相往來。
兒子和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怨恨和憤怒。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想孩子和你溝通?
完全不可能。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命令式談話,一旦開始,談話就已經結束了。
其實,反觀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溝通,其實更像是單方面的控制。
偶然間看到一個關于和父母溝通的問答。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和父母溝通不了的時候,根本不會絕望。但是日積月累之后,會把這份親情消化殆盡。
到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你們之間僅僅只是有血緣關系,卻恨不得成為陌生人。
明明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但孩子卻選擇躲在房間。
就算父母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不敢靠近。
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溫暖和愛,只覺得父母眼中的關心,就想一把枷鎖,束縛著他們,讓人喘不過氣。
好好說話,才是溝通的前提。
不要把孩子當成附屬品,掌控他們的一言一行,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站在同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