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家長會,班主任提到有些家長反映孩子晚上做作業到很晚,導致第二天精神很差,老師現場做了調查,大部分孩子在10點左右就把作業做完了,學校為了響應“雙減”政策,作業布置的相對就比較少,那么為什么還有部分孩子做到很晚呢?班主任分析應該無外乎這么幾個問題。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1.老師講的知識點沒有聽明白,回家看著那些題目也不會做,然后來回看書理解,或者強行照葫蘆畫瓢,導致做作業經常停頓,這樣時間自然就長了。
2.老師講的知識點聽懂了,題目也會做,但做作業的習慣很不好,小動作很多。動一下西一下,玩下筆,扣下腳趾,或者看著某個目標發發呆等。
3.追求完美型,作業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反反復復來幾遍。
4.沒有時間觀念,根本不清楚怎么合理安排時間,做作業很慢,只是去追求正確率,而忽略了速度。
5.丟三落四,做作業之前把書包翻一遍,到處找作業,寫作業過程中,滿作業到處找東西,一晚上三分之一的時間浪費在找東西上面。
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對于喜歡丟三落四的孩子,家長在家里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分類整理,每天要讓書桌和書包整潔和有條理,父母也不要動手幫孩子整理,要讓孩子自己動手,不要小看這點事情,對于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沒有時間觀念的就用計時器。
追求完美型,更多是家長的要求,家長把要求降低點,并且讓孩子想好再下筆,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當然如果孩子在小學做作業就追求完美,反而是件好事,追求的時間長了,就成習慣了,速度也早就上來了,只是到了初中,學習任務會更重一些,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慢慢打磨。
對于做作業喜歡打野型,建議讓某個家長和孩子共處一室,家長做好隨時干預,提醒孩子回到寫作業的狀態中去,最好還穿插定時,讓孩子有緊迫感。
上面這些類型都比較好解決,而對于第一種類型,上課沒聽懂的孩子,要解決起來就會比較復雜,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為什么沒聽懂,是哪些知識點沒聽懂,同時要關注孩子長期的一個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孩子有沒有提前學或者提前預習。預習和復習對于孩子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班主任還特別拍了一些各個年級學生畫的一些思維導圖給大家看,讓大家學習下用思維導圖總結知識點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可以用來對每一節知識點進行總結,也可以用來對某個學科所有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形成知識體系,這對孩子理解這些知識是很有幫助的,并且也能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孩子自己會畫盡量讓孩子畫,當然如果孩子不會畫,也可以下載打印別人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