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親子溝通(家庭教育中親子有效溝通研究)
高中階段親子溝通的新發展!支招家教策略: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1.發現自己的溝通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溝通優勢,有的人擅長非言語部分,能夠通過自己精準的肢體語言,傳遞自己的內在信息。有的家長言語部分相當的豐富,可以運用很多詞匯傳遞出情緒、認識等信息,讓聽者輕松領悟到他想傳遞的信息。也有些家長特別善于換位思考。所以我們此時需要先認清自己的優勢。我們不妨留心觀察一下自己與周圍人的溝通方式,多想、多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也許很擅長傾聽,這個發現可能來源于你的同伴總是喜歡跟你聊天,甚至有些同伴會直接告訴你:你是個好聽眾。這就是你的優勢。
我們發現自己的溝通優勢后,就可以更容易地幫助孩子發現其溝通優勢。親子共同發現溝通優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到有效溝通。
2.轉換角度,獲得同感的關鍵是用心傾聽
親子之間可以彼此真正“設身處地”地使自己“進入”對方,用他的眼睛和頭腦去知覺、思維和體驗。當然,完全使你變成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這樣要求的實質是要你盡可能排除自己的經驗,如知識、價值觀、人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的干擾,用一顆客觀、愿意感受并且敏于感受的心去接觸對方的內心世界。這是同感的最基本的條件。事實上它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好。
3.一致性溝通需要練習
我們每個人都經常處于一致性的溝通狀態中,但是當處于某些壓力事件的時候,我們常常就會不一致了,可能會使用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的應對姿態來應對這個壓力。比如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的家庭里,孩子就可能使用超理智或者打岔的溝通姿態,來避免思考和體驗痛苦,他也會用這種方法幫助別人避開痛苦。慢慢習慣了這樣的姿態后,孩子在面臨問題的時候,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出現打岔行為了。
孩子的每種溝通的姿態往往最早都是跟父母學來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通常也是孩子處理問題的辦法。舉例來說如果父親很嚴厲,母親很討好,他們這樣相處了很多年一直相安無事,孩子可能就覺得這兩種方式是處理矛盾的有效辦法。當他們遇到矛盾時,這樣的姿態就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了。有的時候是指責,有的時候是討好,有時是交替使用。因此我們在家庭中不斷示范一致性的溝通姿態,注意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個方面,不斷自我提醒,并且在人際交往中增加這些方面的覺察和體驗可以有效示范給孩子,并提升他們的人際溝通質量。
4.允許出現錯誤并借機成長
沒有一個習慣的養成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經歷了很多的循環和起伏。因此“允許”是一個重要理念。那么這里講的“允許”是指什么呢?讓我們從家庭情境中找尋一些答案。家長對自己的“允許”:當孩子不能滿足自己期待的時候,允許自己表現出難過和失望,而不是立刻就在行為上去指責孩子。當難以管理好自己情緒而出現對孩子教育不當的時候,不僅允許自己可以有錯誤,而且還用自己允許的方式跟孩子及時改善關系,補救失誤。
家長對孩子的“允許”:當孩子說到做不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指責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允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冷靜地反思。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能夠甄別具體情況,而不是馬上給予幫助,這是給他們成長的機會。這是“允許”孩子自己成長。
由此可見,當家長持有“允許”的理念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換位思考,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認知和支持。世人誰能無錯?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現自己有錯誤,就用自責或者溺愛孩子的方式來面對錯誤,這恰恰是錯上加錯。這個“允許”,會讓家長內心壓力得到釋放的同時,獲得新的家庭教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