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暴力溝通營造和諧親子關系(非暴力溝通在親子中的應用)
“雙減”政策下,學科類培訓班被取消后的周末,親子共處的時間增多,家長的教育責任更大,也對親子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親子溝通出現不暢時,如果父母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而是狂風暴雨般地發泄情緒,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激發更強烈的親子沖突,甚至釀成悲劇。
圖片來源自搜狗網
2020年9月17日,武漢市江夏一中九年級學生張某銳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發現,班主任隨即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據監控視頻顯示,男生在教學樓樓道被母親教訓,期間挨了耳光。母親離開后,男生默立兩分鐘后,轉身爬上欄桿從五樓跳下,送醫后不治身亡。
類似的事件并不少見,值得每位父母警惕和深思。
據《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有溫暖的家”排在學生認為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首位,有超兩成的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部分學生認為家長對孩子缺乏尊重。這些情況都與“暴力溝通”緊密相關。
與“暴力溝通”相對應的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強調理解并看重彼此,主張尋求方法滿足雙方的需要,是重構親子關系的有效策略。
那么,家長應如何與孩子進行“非暴力溝通”呢?
家長要多運用賦權型養育方式
“馬上去做。”“我說過了,不要再讓我說第二遍!”“我知道你想玩,但你得先……”
這些話聽起來應該并不陌生。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按照家長的話去做就有獎勵,違背家長意志則會受到相關懲罰。這些其實都是控制型養育方式,帶來的不是尊重與合作,而是孩子的權宜服從或者各種形式的對抗。
與控制型養育方式對應的,是賦權型養育方式。它意味著家長和孩子一起決定什么是該做的、該怎么做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尤為關注傾聽的作用,同時也要明確,傾聽并不意味著同意或不同意,而意味著尊重與合作,是良好親子關系的開始。
家長要尊重自我需求
很多家長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而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把他們養大的,忽視自我需求已成為一種習慣,殊不知這對教育孩子而言可能意味著一種“災難”。
忙忙碌碌工作了一整天,帶著一身疲憊回到家,這時候家長往往很難回應孩子的樂趣和請求。這種情況下的親子互動,家長的言行中很容易有挑剔、喊叫、苛求、控制等表現,從而影響了親子關系。家長自身需求得不到滿足還可能使孩子產生誤解。孩子會覺得家長易怒,或者認為家長是一個沒有需求的人,這是孩子變得冷漠、自私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會因為不習慣關注自我需求而忽視孩子的需求,而且還會為自己的“暴力溝通”找理由,比如為了孩子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等。但這種狀態,會使家長和孩子的需求都不被關注、不被滿足,潛意識里的不滿、彼此之間的對抗就很難避免。
很多家長往往關注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的大喊大叫、打人、丟東西、摔門等,當看到這些不理智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化。其實,家長最應該關注的是這些行為背后孩子的需求。因為只有真正關注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良好的溝通才有可能開始。
家長要避免破壞親子合作的行為
給孩子“貼標簽”是很多家長不自覺使用的一種“暴力溝通”方式,除了傷害孩子自尊,還容易形成錯誤暗示,讓孩子更容易犯“標簽錯誤”。
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不但沒有滿足孩子渴望被關注、被尊重、被接納的心理需求,反而會引發孩子內心的敵意、嫉妒、疏離、沮喪或者叛逆等。
獎勵和懲罰,作為控制型養育方式,容易使孩子違背自身意愿,偏離個體的內心需求。尤其是懲罰,容易使孩子關閉自我,心生恐懼、怨恨、失望等情緒,長此下去,還會導致孩子以后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解決類似問題,出現撒謊、隱瞞等行為。
因此,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要尤為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形成和孩子真正的聯結,避免用錯誤的教育方式破壞親子關系,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接下來通過一個案例,幫助家長快速在生活中掌握鍛煉“非暴力溝通”能力。
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一進門就看到兒子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怒氣一下子上來了,于是滿臉嚴肅地問:“你作業寫完了嗎?”兒子回答:“沒有,就剩一點了,我想先看會兒電視,放松一下。”這時候爸爸的聲音突然大了起來:“你就不能先把作業寫完嗎?我和你說了多少次,你怎么老是拖拖拉拉的,把電視給我關了,趕緊去寫作業!”于是,兒子迫于爸爸的威嚴,很不情愿地去寫作業。
這是在很多家庭里經常發生的事情。在這個事件中,兒子聽到爸爸這樣說,會乖乖回到房間認認真真完成剩下的作業嗎?答案幾乎是否定的。
那么,在爸爸的這段話中,又存在哪些“暴力溝通”因素呢?
首先,爸爸明顯沒有控制好情緒;其次,爸爸說的話并不一定是事實,因為兒子可能并不是每次回家都是先看電視,也可能不是每次都拖拖拉拉;另外,兒子上了一天學后回到家想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進行“非暴力溝通”會有什么不同呢?
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一進門,就看到兒子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雖然生氣,但刻意壓制情緒,語調平和地問:“兒子,你作業寫完了嗎?”兒子回答:“沒有,就剩一點了,我想先看會兒電視,放松一下。”爸爸繼續平和地說:“本周有三次,我回到家時你都在看電視,作業也沒有全部完成(不帶評價地闡明事實),我有點不開心(表達感受),我覺得你應該先完成功課,然后再放松放松(關注需求),你現在可不可以把電視關掉,先完成作業,然后我們再一起玩、看電視(表達訴求)?”
這次的溝通是標準的“非暴力溝通”,爸爸和兒子的感受都被關注到,各自的需求也被照顧到,并且最終提出的訴求也便于執行,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優化。
圖片來源自搜狗網
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快節奏的生活,容易讓家長忽視自我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不自覺地采取“暴力溝通”方式,使親子關系受損,最終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而“非暴力溝通”則尊重了每個家庭成員,關注了每個家庭成員的需求,并用一種更加柔和的方式重構了親子關系,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們應該通過家長學校、社區培訓等渠道,了解和學習“非暴力溝通”技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