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越大越難管了,一件事催催催好幾遍,孩子依舊不動如山,空留你一人又急又氣。本來想著,讓孩子不聽話吃個虧,以后就懂了,但是又怕孩子受傷害自己心疼,畢竟“狠得下心”的家長還是少。
所以啊,早早的給孩子定好規矩就顯得極為重要,趁著孩子小時候聽話,趕緊定好,長大了難管了孩子也記住規矩了,家長也不用操心。但大部分家長會選擇打罵孩子、嘮叨孩子來讓孩子懂規矩,可是實際上,這種方法才是下下策。要想孩子聽話,這些才是上上策,趕快趁著孩子五歲之前做好吧。
1、家長要管住自己
想讓孩子懂規矩,聽話,家長首先就要做好榜樣,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家長們讓孩子早早睡,自己卻在臥室玩手機到半夜,這如何讓孩子服氣?如果孩子知道了,等下次你再讓孩子早睡,孩子可就會問“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晚睡覺,我就不能?”因此,立的規矩最好要全家統一戰線,一起執行。千萬別用“爸爸媽媽是大人,可以這樣做”這句話來說孩子,畢竟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因為長大了就不遵守,早起早睡可是每個年齡段都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呀。
2、讓孩子自我約束
如果僅僅靠大人的管教,而不是孩子主動遵守規矩,那么就會大人孩子都煩,親子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想這樣做,主動遵守規矩管束自己,那家長孩子都會開心。
在心理學中,孩子感到不被愛、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會變得自私、暴躁。因此,家長要從孩子的立場考慮,多多發現孩子的優點,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好孩子”,進而思考好孩子會怎么做,孩子就會那么做了。
3、強化好的表現
家長們要多多關注孩子,當孩子表現得很好,符合規矩時,家長們要給予肯定,表揚孩子。這樣,孩子得到表揚后,對自己剛才的行為印象深刻,下次再做的時候也會如此。而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孩子也會努力做得好。
4、忽視壞的表現
當孩子做的不對時,家長們可以選擇性的忽略他們,讓孩子對這些錯誤的行為印象不深刻(但要讓孩子對正確的行為留下深刻印象),“存在感”降低,孩子今后的懷表現就會越來越少了。
5、告訴孩子原因
有的家長給孩子立規矩,習慣只告訴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不說明原因。這就讓孩子很疑惑了,而且也記不住。我們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為什么不能這樣,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孩子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會遵守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