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樂樂快把東西收拾好,我們去超市。
媽媽:樂樂,快點,快呀,別磨蹭了。
媽媽一遍遍地喊總是無效,爸爸突然從書房沖了出來。
爸爸:樂樂,怎么回事?你媽媽說的話,你聽到沒有……
相信大家對于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據我觀察,有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磨磨蹭蹭,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的孩子,家長心里都很窩火,孩子也都會沒有好果子吃。
我以前住平房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例。鄰居孩子叫銘銘,夫妻二人都是急性子,可是偏偏生了一個慢性子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叫銘銘吃飯,喊了幾遍都不過來,早晨起床,媽媽把衣服放在床頭,從去廚房做飯就開始喊銘銘起床,可是等做好飯來到臥室,銘銘依然睡著不動。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火冒三丈,對銘銘大吼大叫發脾氣。可是,父母越是發脾氣孩子卻越是不買賬,爸爸媽媽氣急了就對銘銘動粗打罵。結果可以想象得出,為了孩子整天大人吼孩子叫的,周圍的鄰居都煩透了心。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一件事情跟孩子說了好多遍,孩子就好像沒聽到一樣,是孩子完全把媽媽的話當成耳旁風,還是其中另有原因呢?
媽媽說了一百遍,孩子總是無動于衷,其中的原因在這里:
很多時候家長把一件事情說了好多遍,可是孩子卻像沒聽見一樣,磨磨蹭蹭就是不去做。如果仔細 想想便會發現,并不是孩子故意跟家長對著干,而是由于孩子年齡小,根本就無法理解家長所說話的具體含義。
就像開頭樂樂媽媽對樂樂說的話“快把東西收拾好”;再比如我樓上的那位媽媽總是經常對兒子說:“你要聽話,別搗亂”;還有些父母總對孩子說“你要懂點事,別讓大人生氣”等等,日常中的這些都過于抽象,小孩子根本就不理解,所以面對家長的指令只能是束手無策。
孩子總是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家長應該怎么辦?
1、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許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總是不加思考,看到什么不如意就對孩子發號施令,說話的時候也是隨心所欲張口就來。當家長一遍遍地說,看到孩子當耳旁風的時候只知道動怒發火,從來就不知道反思自己說的話孩子能否理解,往往就會出現對牛彈琴的局面。
要知道孩子剛生下來只是白紙一張,孩子對周圍世界的了解、認知,只能從家長的言談舉止中慢慢學習;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理解能力需要家長耐心地引導,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提高,所以家長帶孩子不僅要有耐心,更需要有專業的育兒知識。家長只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充分了解,才能對因材施教。
所以,家長對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說話語氣、內容都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只有家長說的話孩子能聽懂,孩子才能付諸行動。
2、對孩子指令要明確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也曾經因為孩子不聽話傷透過腦筋。跟我聊天的時候,她告訴我經常遇到的事情,于是我就跟她一起分析原因找對策,后來這位媽媽終于頓悟意識到了自己之前做得不妥的地方,于是在我的啟發下,她轉換了思維方式,后來她家女兒便成了眾人眼中最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
真實的案例:
媽媽:茹茹,時間不早了,該準備洗臉刷牙睡覺,快把你的玩具都收拾一下。
媽媽從收拾好床鋪出來,看見女兒還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又急忙催促。
媽媽:茹茹,怎么不收拾呀,媽媽剛才說的話你聽到沒有?
貝貝:嗯,聽到了。
媽媽:聽到了還不抓緊時間收拾,媽媽床鋪都鋪好了,我去衛生間,你快點。
等媽媽從衛生間出來走到客廳,發現所有的玩具和繪本都堆在了沙發上,媽媽頓時火冒三丈。正在這時,媽媽突然想到了我的建議,于是急忙壓住怒火并緩和了語氣。
媽媽:茹茹,繪本和故事書要放到你的小書架上,那些玩具呢,要放到原來的玩具筐里,娃娃還放回柜子上面。時間太晚了,來,現在媽媽幫你一起整理。
茹茹聽了媽媽的話,點頭向媽媽說了好,然后高高興興地按照媽媽的提議收拾了起來。因為有了明確的指令,孩子干活很麻利,不一會兒所有的玩具和繪本就收拾好了。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是行動的導航燈。”
很多時候家長都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對孩子一遍遍地說,甚至會說上很多遍,孩子之所以無動于衷,并不是孩子不想聽、不去做,而是家長說的話太攏統,孩子壓根就不理解大人的意思,也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發號施令之前,一定要想好孩子能聽懂的恰當說辭,給孩子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指令,讓孩子知道怎樣做、如何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像案例中的這位媽媽一樣,剛開始只是籠統地對孩子說,要趕快收拾玩具和書,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收拾,所以就直接堆在了沙發上。當媽媽具體地說把書放到書架上,把玩具放到玩具筐里,娃娃放回柜子上之后,孩子得到了明確的指令,清楚了目標,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由此可見,家長想讓孩子做什么,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明確而簡單的指令,孩子一旦明確了目標,努力就有了方向,也就知道該如何做、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