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所以在群體關系中,人與人之間會產生諸多方面的相互比較。比較的結果總會有優劣高低,處于劣勢、低位的那一方因此會產生攀著追上比自己優秀、比自己高的那一方的心理。這種攀比心人人都會有,沒有人愿意比別人差,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優勝者,都希望比別人過得好。“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人比人氣死人”,“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說的都是攀比。可見,攀比之心無時不在無處不存。
不過,因為攀比牽涉虛榮心、牽涉物質、牽涉面子,等等,所以在心理學中,攀比心理是被定性為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所以,盡管人人都有攀比心,但人們對這一現象持抵制、批判的態度,也因此沒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過早滋生攀比心理。
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攀比之風在天真純凈、心思簡單的孩子們的世界里蔓延,而且越刮越盛。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攀比,這已經成為讓父母頭疼、被社會關注的個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間的攀比?如何正確引導自己家孩子的攀比心?要解決這些問題,先要弄明白孩子們為什么會攀比。
首先,這是人的本性使然。現在的孩子大多心理早熟,雖然還只是小孩子,但已經具備和成年人相似的心理水平。成年人有的心理活動,孩子一樣也會有。既然與人比較是人的本能,那么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總想自己比別人好,希望什么都比別人強,能夠得到比別人多的夸獎,能夠被別人羨慕……所以,在孩子們的小群體中,不可避免也會有各種比來比去的言行。
簡單的,如你的文具盒比我的漂亮,我的橡皮比你的好用;復雜的,如你為什么能考滿分,而我不能?老師為什么表揚你,而不表揚我?這些思想活動已經打上了攀比的標志。
其次,父母的影響不容忽視。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不自覺地加以模仿。父母喜歡攀比,并經常在孩子面前流露攀比心,發表有關攀比的言論,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攀比。而且,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最多的攀比,常常是和孩子自己有關的。比如某某小朋友比你學習好,你要努力追上他;某某同學報了鋼琴班,你也去學吧,不然他會彈鋼琴,你不會,爸媽多沒面子;你就沒有某某聽話,跟人家學著點……這無形中都在引導孩子拿自己去跟別的孩子比,促使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影響還表現在,很多父母出于溺愛之心,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在物質方面比別的孩子遜色。別人家孩子有什么,也給自己孩子買什么;別人家孩子享受什么,自家孩子就不能缺。孩子回家說,某某爸爸給他的壓歲錢是一千元,自己本打算給五百元,聽了這話立刻也提高到一千元;別人家孩子過生日,邀請同學到飯店吃飯,自己孩子過生日了,也這么張羅,而且吃飯的標準絕對要比人家的標準高才行……這種對孩子物質方面有求必應的溺愛表現,自己孩子不能比別人家孩子遜色的虛榮心,無形中也教會了孩子攀比。
第三,外部環境對孩子有影響。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資源極大豐富,很多人過于追求物質享受,喜歡在外在的方面互相攀比,如果孩子長時間置身這樣的環境中,到處充斥著攀比心,身邊人互相攀比者表現自己,那么孩子也容易融入其中,比如在學校,家條件好的孩子湊在一起互相比,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我的鞋子多錢;你的點讀筆落伍了,不如我的高檔;你爸爸開的車太普通了,不我爸爸開的豪車有霸氣;你家住單元樓,我家住別墅……孩子不自覺就會加入其中,或炫耀,或掩飾自卑,都要說兩句,比一比。再有,在集體活動中,老師難免會有“今天誰表現最好?”、“今天誰最聽話?”等類似的問話,這種帶有比較性的問話一出,孩子們不比較都不行,這個喊“我表現最好”,另一個則不服氣:“不對,是我表現最好!”攀比心盡顯露。
在人之本性、父母家庭及外部環境影響三大力量的作用下,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學會攀比,也實屬正常。所以,面對孩子的攀比心,一不要指責孩子,因為責任不全在孩子;二不要抱怨,雖然孩子在物質上的攀比常常讓我們疲于應付,但總體來說,攀比心不全都表現在負面,要客觀、理性對待;三不要試圖強行禁止孩子有攀比心,因為強行不是辦法,禁止也斷然做不到,只有巧妙轉換,讓攀比的消極影響轉換成正能量,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