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送女兒上學,她覺得因為出門前我讓她換了褲子,所以很生氣。(因為我說了兩三遍她才去換的)
自己背著書包、拿著飯兜,沖出房門,一副要離家出走的樣子。
因為是周一,要拿被褥,我趕緊拿了被褥跟在后面。
她陰著臉,等電梯的時候斜著眼睛對我嘟囔:“都怪你,讓我換褲子,我都快遲到了。”
我的發生
我的火蹭一下子就升起來了。
我內在的小女孩立刻蹦出來了:哼,攻擊我,讓你嘗嘗我的厲害。
這一刻,我并不是媽媽。
雖然看到了內在的這些發生,我依然沒有控制住自己的內在小孩,壓著火隨即說:“是我讓你遲到的嗎?”
還想再繼續說:你看看你早上起來都干了些什么,衣服找不到,穿衣服時磨磨唧唧,起來又在看書,出門又要上廁所,一碗飯沒吃,早干啥去了?晚上不知道把衣服準備好嗎?這會著急了,你不換褲子凍的是你又不是我,我以后不管了。
(數落、評價、責怪、威脅,全來了。)
這后半段,我忍住了,因為內在的母親上場了:她還是個孩子,你這樣說只能讓她更逆反,而且得不到反思,還有可能和你對著干,無法學會合作,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性,還是別說了。
女兒不服氣地揚著臉,不作聲。
(這并不是一個成功的溝通,但“錯誤是學習的機會”,我也不是完美媽媽。)
出了電梯之后,她走的很快,遠遠把我甩在后面,當媽的此刻即生氣又無奈。
我走到學校門口時,看見她在等我,我把被褥遞給她,她跨到胳膊上頭也不回地進了學校。
我悻悻地走了。
沖突之后
下午放學接女兒,她一看見我就說:“媽媽,我今天實在是太倒霉了,你知道嗎?今天上語文,我忘記帶博博讀本,課前小講我也忘記了,體育課我忘記帶跳繩,科學我忘記…..啊,今天真是我倒霉的一天。”
“啊,這么多東西都沒帶,老師批評你了嗎?”
“唉,老師小小的批評了我一下。”
“老師批評你的時候你怎么想的?你難受嗎?”
“我不知道。有點吧”(她不想回答的時候常說“不知道”。)
“那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啊?”
“唉,我早上真不應該和你吵架。”
“我可沒和你吵架,你能不能告訴我早上你生氣是為什么?”
女兒轉了幾圈眼珠子說:“我告訴你,你是不是會把它寫出來發在朋友圈里。”
“嗯,還真有可能。”
“那我不說了。”
“好,那你不想說就不說了。”
(尊重孩子說或者不說)
“唉,媽媽,我還是告訴你吧,我生氣是因為我都快遲到了你還讓我換褲子;不過我今天去學校后,覺得我要是沒換褲子真的有可能會冷,所以我還有點內疚;然后我又有點害怕,害怕你生氣不來接我了,哈哈。看到你來接我,我還挺高興的,嘿嘿。我想,我以后還是睡覺前把衣服和上學的東西準備好吧。”
(孩子說的時候,不評判,只傾聽)
“那你想聽聽我的感受和想法嗎?”
“好啊!”
“早上,聽到你說’遲到是因為我讓你換褲子’,我是感到生氣,因為我覺得我是為你好,擔心你冷,可是你不領情;你走之后,我也想了一下,我覺得穿什么褲子確實是你的事情,我覺得冷也不一定是真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決定。”
(我的感覺不一定是對的,即使我說的對,她也可以有自己的決定,在保證安全的范圍內,我需要把我的事和她的事分開,我要尊重她。)
溝通的“術”和“道”
不管是“正面管教”還是“非暴力溝通”,乍看起來都是“術”:
正面管教有正面語言、有限選擇、啟發式提問、我句式等;
非暴力溝通提倡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但這些術的核心或根本,都有相通的“心法”:
1、尊重孩子:發自內心地承認她是一個獨立的生命;
2、明白溝通的意義:溝通不是為了控制,是達成理解和合作;
3、了解成長的規律: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孩子所要獲得的技能是不同的,父母的角色也在發生調整,從保姆式育兒到教練式育兒再到朋友式相處,我們得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