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著兒子在廣場上玩,兒子拿著一把水槍,一會兒噴噴小樹,一會兒噴噴廣場地面,玩得不亦樂乎。
突然,兒子將水槍口對準了媽媽,媽媽毫無準備,被噴了一臉水,兒子哈哈大笑。
媽媽抹了一把臉上的水,平靜地對兒子說,水槍口不能對著人,被噴到的人會很不開心,他應該道歉。媽媽警告他,如果他再噴人,就只能帶他回家了。
兒子跟媽媽說了對不起,然后又跑去玩了。
沒多久,兒子似乎是無聊了,也許是想惡作劇一下,他忘了媽媽的話,將水槍口對準一個小男孩,將男孩的后背噴濕了一片。
媽媽平靜地走到兒子身邊,先是讓兒子向對方道歉,接著收回了他的水槍,說因為兒子不遵守規則,要帶他回家。
媽媽沒有發火,沒有吼叫,只是很堅定地帶走了兒子。
兒子剛開始還為自己辯解,但看到媽媽不為所動,就乖乖地跟在媽媽后面走了。
我在旁邊看著這對母子,不由得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我想起了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的,媽媽可以不用暴力為孩子立規矩:她可以堅定,但不能強硬。
跟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堅定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幾年,我陸續學了一些正面管教的課程,也有了一些心得。我漸漸變得柔軟、平和了,大多數時候我能做到堅定而不是強硬。
記得凌寶小的時候,當她做了錯事,我先是跟她講道理,但她倔強,非要和我爭論一番。我看她不服氣,往往更生氣,于是把她吼一頓,并強硬地以“我說了算,聽我的”來結束爭執。
但我自己也被氣得夠嗆。
就拿做飯來說,有時候我做的飯菜不合凌寶的胃口,她不想吃,或者吃兩口就不吃了。
有時候我心軟,會安慰她幾句,重新為她準備她愛吃的飯菜。
后來隨著她漸漸長大,我不再順著她,開始指責她不體諒我,辛苦張羅飯菜,孩子還不領情。有時候還會批評她太饞了,只吃自己愛吃的菜。
這時候凌寶也很煩,她會和我爭辯,然后我倆開始吵架。
當然是吵不出結果的,我們都很生氣。
后來我接觸了正面管教,了解到,和孩子溝通時,可以堅定,但不要強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命令他們聽我們的。
于是,我開始試著改變。
當我做的飯菜不合凌寶的胃口,她吃得很少或者不吃時,我覺得沒什么。既不重新為她準備飯菜,也不批評、指責她。
我只是笑笑,說好的。
我跟她解釋過,家里不是餐廳,我也不是大廚,不可能每頓飯都做得好吃。如果她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前告訴我,我能滿足的話,一定滿足。
至于讓她失望,我很抱歉。
我尊重凌寶的選擇,也尊重自己的勞動,不做她的傭人,為她重新安排飯菜。
我們彼此尊重,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好了。
事實上,雖然有時候飯菜不合凌寶的胃口,但她并不會餓著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很難分清堅定和強硬的區別。
堅定是指,父母要拒絕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若父母不能堅定,孩子就沒有界限感。
而強硬是指,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服從自己。
我有一位朋友是陪讀媽媽,為了孩子上學,她帶著兩個兒子和先生分隔兩地。每當她開車帶著孩子們回家跟先生團聚時,她就很頭疼。
她說,跟他們強調了很多次規則,不能在車上打鬧,爭吵,但孩子們就是不聽,或者總也保持不了安靜。
十一歲的哥哥和八歲的弟弟,喜歡在車上玩鬧,更喜歡在車上討論,比如,誰的游戲打得更好。
討論得熱烈了,男孩們會起爭執。
朋友就很心煩,她要求孩子們安靜點,她開車時要保持高度注意力,聽到孩子們的吵鬧聲,她覺得煩躁。
孩子們往往安靜不了幾分鐘就又開始新一輪的爭辯。
有一次朋友忍無可忍,她停下車,將兩個孩子吼了一頓,又給了他們每人一巴掌,這才繼續開車上路。
朋友說,吼一頓,打兩下,也維持不了太長時間,男孩們很容易忘了疼痛,開始新一輪的折騰,苦的還是她。
我跟她分析,孩子們不可以在車內瘋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給孩子立規矩時,還要注意方法,可以試試,堅定,不要強硬。
朋友有點不解,不強硬,孩子們不聽話呀!
我進一步跟她解釋,父母若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會激起他們的反抗。所以,不建議她直接給孩子們下命令,不許在車內打鬧,不許大聲吵架。
但她可以堅定自己。
比如,她可以告訴孩子們,如果一路上他倆在車內瘋玩、吵鬧,會影響媽媽開車,她為了安全,會選擇停下來,直到他們安靜下來為止。
這個方法可行嗎?朋友半信半疑,但還是試了試。
沒想到,效果出奇得好。一路上,當孩子們又開始吵鬧時,朋友停了下來,安靜地等待著。
孩子們一看,媽媽既不吵也不吼,但她停下來不走了,看起來很堅定的樣子,他們互相看了一眼,決定聽媽媽的,不再吵架。
剩下的路程,男孩們果然安靜了很多。
朋友說,原來和孩子溝通,還可以這樣,堅定而不強硬。原來有時候,解決問題不一定非要大吼大叫。
當我們訓斥孩子不聽話、不遵守規則時,不妨反思下,我們和孩子溝通時,是否用對了方法。
我們可以堅定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強硬地要求孩子。
當我們堅定而不強硬時,也許和孩子的溝通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