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講座結束后一位9歲男孩的爸爸找到我,說孩子上三年級了,脾氣特別大,平時在就是一點就著,一說就炸。稍微不順耳的話都是炸彈,能一下子激怒他。媽媽一直覺得孩子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很多。有時候跟其他孩子在外面玩,別的孩子爸爸媽媽一說就能乖乖回家,他卻一聽到要走就原地炸毛。爸爸幾次勸說他要懂事,都沒什么用。
聽爸爸的描述,這個孩子的身上有一些風相性格的特質,易怒作為他情緒上最大的缺陷之一,爸爸媽媽卻只是流于表面,沒有真正采取措施去幫助孩子。要幫助到孩子的情緒管理,這三件事你要去做到并且做好才行。
01用多樣的情緒管理方法,調動氛圍
情緒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光靠講道理是永遠調教不好情緒管理能力的。
案例里的爸爸時常提醒說,寶貝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才是一個好的孩子。這句話道理上沒錯,但進不了孩子的心,孩子不懂怎么樣控制情緒,為什么控制情緒,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情緒是怎么回事兒。
其實孩子的情緒管理方法有很多,往往家長在和孩子的親密互動中,孩子們就能對一些情緒管理的成果感同身受。
比如家長可以假裝自己生氣了,請孩子幫助媽媽擺脫生氣的情緒。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提議說,媽媽你快深呼吸。媽媽就可以順著孩子的主意去做,然后和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好多了。
然后母子之間可以交換下角色,孩子扮演生氣的人,然后他也試著用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去給自己“降溫”,他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我可以這樣做來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類似的,我們可以讓孩子裝出生氣的樣子,讓他去看看鏡子里的自己,他們會發(fā)現(xiàn),嘟著嘴、皺著眉甚至哭唧唧的樣子,比笑起來丑多了,他們自然而然會想要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減少生氣的場合。
孩子們也可以積累比如“搖搖頭,煩惱都甩走”的小口訣,讓他們在遇到生氣的情緒點前,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這些改進的方法,都能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起良好的情緒管理體系。
02期待不要抬得太高,對比只是自尋煩惱
回想一下,在我們自己教育孩子過程中有沒有這樣一個時刻,就和案例里的媽媽一樣,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聽話,就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對比起來,結果孩子覺得更受傷了,情緒失控的程度甚至更大了。
這種“別人家的孩子”的問題,完全是家長自己給自己添堵的做法。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我們不能在不了解別人全貌的前提下,揪住別人做得好的一個點,反過來數(shù)落自己孩子不如人家。
就拿別人家孩子聽話回家了這件事舉例,我們甚至不知道那個孩子來了多久,精力如何,吃沒吃飯等等,就覺得他們和自己家情況一樣,僅僅盯著自家孩子沒有符合自己心意也一樣回家的表象,就對孩子展開教育,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
想想最初生下孩子時,許多媽媽和孩子都住在婦產科,每天那么多寶寶,有的哭得很大聲,有的安安靜靜睡覺,有的粘著媽媽不放,有的還會咕嚕嚕轉眼睛觀察這個世界。
他們表現(xiàn)得狀態(tài)多么不一樣啊,但母性泛濫的媽媽總會覺得,每一個都有著他們可愛的氣質。哪怕是最愛哭鬧的那一個,我們還會說“小小的一個身體聲音居然這么洪亮”,臉上也一定是帶著笑意的。
可隨著孩子年齡變大了,我們在他們身上映射了我們的期待了,我們之間情緒的矛盾反倒密集起來了。把自己的期望當作唯一的標準,然后找“別人家的孩子”來舉例,以此逼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標準,這肯定不是一種良好的教育。
我們追求的教育恰恰是要管束好家長的期待值,去全面地了解到孩子這個階段的需求,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自己不陷入對比的困境,更不至于讓自己的情緒也變得容易失控,這樣我們才有剩余的精力能去照顧到孩子的情緒。
當然,不管是考試分數(shù),還是聽不聽話,這些行為和結果,無非都是一個表現(xiàn)形式。在調整好期望之后,我們是否應該啟程走進下一步,做一點實事讓孩子真正獲得提升呢?
03多做實事,去改善孩子的能力與性格
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有他們的性格,這是老天送的禮物的一部分。每種性格中的優(yōu)缺點,都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們能做的盡可能是去改善,而不是去批判。
兩種家長的作風可能會直接導致孩子情緒養(yǎng)成的差異。
第一種家長就是,看到別人家的燈火一盞盞熄滅,自己家的孩子還在趕作業(yè),會忍不住去催促,在他們面前指指點點,別人家都休息了,你在干什么呀?
同樣的事情肯定還會發(fā)生在其他場景下,比如出門慢、吃飯慢等等。家長把所有的負面評價都一股腦倒在了孩子的頭上,自己的孩子被說得一文不值似的,我們又怎么能要求這樣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情緒管控能力呢?
第二種家長則會表現(xiàn)得更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孩子寫作業(yè)容易分心了,那就在寫作業(yè)前配套一個15分鐘的訓練,或者睡前做做冥想;孩子晚上有些吃不下飯了,可能就是運動少了,帶出去溜幾圈消耗消耗再回來。
看完這組對比,大家明白了嗎?好的做法就是,缺少什么技能就去補足什么技能,按部就班地去補足孩子的短板,孩子也能在這種身體力行的行動里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