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家長群里直接開懟了,一口氣發了好幾段信息,矛盾直指另一位家長和老師。
看了這位媽媽的信息大概猜出了含義,她的女兒在幼兒園(目前在上小班)被另一個同學欺負了,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欺負,這位媽媽忍不住怒火朝著家長群里一頓吼。
這位媽媽首先對著另一位家長(欺負人的孩子)發了一頓怒火,把她孩子平時怎么欺負自己孩子的經過都說了一遍,然后這位媽媽在群里@了2位老師,她認為之所以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監管不利,根本沒有起到作用。
因為自己的孩子經常在幼兒園被欺負,這位媽媽坦言現在孩子已經出現了恐懼情緒,每天早上都不愿意去上幼兒園,到了學校門口就開始哭鬧,因為孩子害怕自己會被其他小朋友打。
整個過程中有其他家長在群里說話調解,建議這位媽媽消消氣有事情可以私下找老師溝通,不要在群里發泄自己的情緒,但都被這位媽媽直接嚴詞拒絕。
老師的態度一直挺和善并且解釋說這次的打人事件確實不知情。
老師也坦言畢竟一個班級20多個孩子,只有3位老師,帶孩子們出去玩一趟都要特別注意,但是孩子們之間玩耍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絆絆,有時候老師沒注意到孩子們自己私下會發生一些小事件。
幼兒園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孩子們都是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踏入這個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就能夠很快融入集體獲得存在感,相反適應能力弱的孩子很有可能會面臨各種問題。
比如孩子害怕、畏縮、受欺負、不善交際、不敢表達等等各種問題,倘若孩子真的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呢?
你會像上文中這位“霸氣”的媽媽一樣在家長群里直接懟人嗎?
我想這種方式不但不能夠解決孩子需要面臨的實際問題,更會造成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關系的破裂,帶來后續溝通問題的一系列麻煩。
因為人際關系就像一面鏡子,一旦摔碎了有了裂痕,就算你用再強的膠水去粘貼都于事無補。
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一種示范
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年紀大多是3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強烈的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他們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
模仿老師上課的講話方式、模仿小朋友的行為習慣、模仿爸爸媽媽們的做事風格。
父母的處世態度和情緒控制能力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暴躁比較易怒,你一定要嘗試自省,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常常有這種負面情緒。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的時候,建議媽媽們第一要保持冷靜地思考,最大程度上給孩子安撫和寬慰,減少孩子心理創傷。同時讓孩子自己完整地敘述整個過程(幼兒期的孩子思維會混亂,事件前后敘述交叉),這期間媽媽詢問的方式不要帶有刻意引導,否則孩子的敘述很可能就會偏離事實。
第二要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溝通過程中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語氣),讓老師幫助自己來了解事情的真實經過,讓老師成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好幫手。
第三要與對方孩子的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聽聽對方父母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意見,尋找問題最終的解決辦法。
一個能夠在遇事保持情緒穩定并且積極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媽媽會無形中帶給孩子很大的精神力量,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事情。
想要孩子不被欺負,有效預防是關鍵
孩子在幼兒園之所以會被欺負,除了一些外在原因之外,更多的時候是孩子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孩子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欺負,大腦中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機制。
例如孩子今天被人推了一下后背,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欺負了,對方看見孩子沒有還手,就會以為孩子性格懦弱好欺負,今后就會找各種機會欺負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霸凌現象。
孩子總是遭遇不公,遇事就會更加膽小害怕,不敢告訴老師和父母,長大之后也會形成內向自卑的性格特質,從而影響今后的人際關系的處理。
當孩子即將或者已經上幼兒園之后,強烈建議父母們多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我自己就經常這么做),對于低齡階段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帶孩子看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