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孩子能說會道,家長自然開心,因為這代表著孩子的語言能力較強。
不過,要是孩子三句不離臟話,那么家長可就不開心了。誰都喜歡懂禮貌講文明的孩子,誰都討厭臟話連篇的孩子。
說臟話、罵人,不但會嚴重地影響他人對孩子的評價,還會干擾孩子的觀念建立、性格形成等等,不利于孩子往健康的方面發展。
所以,孩子一旦說臟話,那么大多數家長都會很生氣,甚至會去懲罰孩子。
但是,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會罵人?
語言能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本能,蒙臺梭利曾表示: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其實是在完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開始學習的,當語言發展結束之后,就自然的成為了大腦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處于語言能力提升階段的孩子,其說臟話的原因,大多并非源自孩子內心的“邪惡”,而是源于一些外界因素。
孩子喜歡說臟話背后的原因,家長越早知道越好
1、感受語言力量
孩子在小時候,本身的是非觀念是比較薄弱的,甚至在很多時候,孩子的是非觀念幾乎不存在。
而孩子在成長的同時,也會逐漸地發現語言的力量,因為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發現語言能夠對他人造成影響。
但是孩子并不知道這種影響力可以發展多大,于是就可能嘗試使用一些臟話來對別人造成影響,因為臟話能夠讓他人產生更大的情緒波動。
這種情況,也常被我們稱為:“語言詛咒敏感期。”孩子其實并不是有意通過臟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單純地使用臟話來體驗語言的威力,驗證語言的力量。
2、模仿他人語言行為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習慣模仿大人的語言。
而在模仿大人語言的時候,孩子是不分語言內容的,也就是說,如果大人用語文明、表述清晰,那么孩子也會經常表現的文質彬彬、禮貌有加。
但如果家長平時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經常會爆一些粗口,那么孩子就可能有樣學樣地將臟話納入自己的模仿范圍,從而模仿大人說臟話。
對于孩子來說,其實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正在學習的內容,是一種不良的、負面的內容。
3、獲得他人關注
孩子的心理環境都是比較脆弱的,是需要大量的安全感來支撐的。如果家長因為疏忽,或是其他原因而暫時的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那么孩子就可能會主動地索取安全感。
不過,大多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忙而無暇關注孩子的安全感索取行為,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危機感,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家長給予安全感,常規的辦法行不通,那么孩子就可能通過臟話這種刺激性較大的語言來引起家長的關注。
一旦被家長關注,無論是對自己的譴責還是批評,都要比家長不理睬孩子好,因為孩子能夠從家長的憤怒情緒中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從而獲取到孩子所需要的心理慰藉。
這么看來,孩子說臟話這件事,幾乎都不是因為孩子的“心眼壞”導致的,而是因為一些不能夠代表孩子掛念的因素所導致的。
家長怎么做才能夠避免孩子說臟話呢?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閱讀能夠增加孩子的詞匯積累、加強孩子的語境理解、引導孩子將情緒融入語言、訓練孩子的語言發音等等,可謂一個全面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習慣。
對于幼兒的閱讀習慣培養,主要分為三種:讀給孩子、和孩子一起讀、孩子自己讀。
讀給孩子,就是家長給孩子講故事、讀書等,讓孩子多聽。和孩子一起讀,就是引導孩子自己閱讀書籍,在有了閱讀的基礎以后,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家長一起閱讀繪本。孩子自己讀,其實就是培養孩子主動閱讀的習慣,這會讓孩子主觀上習慣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