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很多家長在面對自己孩子的無理哭鬧時會束手無策……
煩躁與火氣同在,下一秒就要“河東獅吼”。
“哭什么哭?還不給我打住?!”
“再哭看你爸回來怎么收拾你!”
“你再哭試試,想挨打就繼續哭!”
……
這么一吼,孩子立馬止住了,再一恐嚇,更是管用。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讓爸爸媽媽們不要總是吼孩子,更不要打孩子,但是有些家長的反應是這樣的:
“說那么多,還是打一頓最管用。”
“費半天口舌,不如吼一句管用。”
福林媽想說:“教育孩子只看眼前效率,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01
日常生活中,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從錯誤中總結經驗,用經驗豐富閱歷從而減少犯錯的幾率。
可是,很多家長面對的現實卻是孩子總在犯錯,同樣的問題總是頻繁出錯。家長的耐心漸漸磨沒,面對犯錯的孩子只剩吼叫,一次來發泄自己憤怒、恨鐵不成鋼的負面情緒。
想要孩子從錯誤中總結成長,家長就必須要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避免犯錯的方法。
所以,只通過吼叫并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并不能教孩子避免出錯。只會讓孩子伴隨著恐懼收起自己悲傷難過的情緒。
這只是在操控孩子情緒的手段,而不是幫孩子控制情緒以及教育孩子。
想讓孩子得到成長,吼叫完全沒意義。
02
你不吼,孩子就不聽、不怕、不行動,這叫“吼叫依賴癥”
每個有“吼叫依賴癥”的孩子,都有一個沒有耐心的家長。
就是因為不能忍受孩子的無理取鬧,沒有耐心跟孩子好好說話,所以才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發脾氣。用自己猙獰的表情,刺耳的聲音去讓孩子心生恐懼。
吼叫帶來的只是孩子片刻的沉默,卻不能為孩子指點迷津,幫孩子吸取教訓。
所以,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并且可能讓孩子以后只對吼叫起反應。
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家長想要的。
03
如何避免“吼叫依賴癥”?
面對無理取鬧的孩子時,要記住這個話術套路:
識別情緒+強調規矩+接納情緒+引導自律
咱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這樣運用。
比如,孩子一天已經吃了三顆糖,又想吃第四個。你不讓他吃,他著急跳腳,無理取鬧甚至不吃飯。
都知道,孩子不好吃太多糖果,這時候,你就可以用這個話術套路來幫孩子控制情緒,并且堅守自己的底線。
識別情緒:
“我知道讓你舍棄這個你很不開心……”
強調規矩:
“但是我們說好的,你不可以吃太多糖,每天只能吃三個……”
接納情緒:
“你可以哭……”
引導自律:
“但你哭夠了,想明白了就乖乖過來吃飯,明天繼續有三顆糖吃。”
這樣的方式可能有家長會說了:“孩子哭得時候才不聽你說,讓他哭,他能給你哭個沒氣兒!”
這樣的孩子我見過……
在《育兒大師》的節目上,一個小男孩兒一發脾氣就摔東西、打人,小小年紀下手特別狠,拿著凳子掄圓了鉚足勁兒往人身上扔,客廳的茶幾都能輕而易舉給你掀翻。
只要不順他的意,他就邊大聲哭泣邊跟你使用暴力。
這樣的孩子就是家長口中那個“不管他就能哭個沒氣兒”的孩子。
在普通家長這里肯定認為這孩子“欠打”,打一頓就好了。
但這并不是最優方案。
你應該先幫孩子克制任性再使用話術套路。
當時節目中的蘭海老師只用一把小椅子和一個鬧鐘就把這個孩子搞定了。
定了一個5分鐘的鬧鐘,強制孩子坐在椅子上反省。
中間孩子反抗、砸凳子,那就把鬧鐘再重新撥回5分鐘,來回兩次,孩子就冷靜了。
等孩子冷靜了,再讓他的媽媽抱抱他,這就是一個克制任性的可操作性很高的方法。
在孩子克制任性的時間段內,看孩子稍作冷靜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話術套路。
有些孩子可能在媽媽說完這些話術時繼續哭上一段時間,沒關系,由他去。畢竟檢驗父母稱職與否的標準不是孩子哭鬧多少的次數來衡量的。
不要害怕孩子哭,不要總是想著快速讓孩子停止哭泣,這樣反倒會影響孩子情緒釋放,憋著只會讓孩子更難受。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句話還是挺不錯的:你越急,孩子成長越慢,你慢了,孩子才會蛻變。
希望爸爸媽媽們可以共勉這句話,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