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交流(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很多父親跟孩子之間缺乏交流,喪偶式育兒沖淡了親情,孩子跟父母不太熟,更愿意跟媽媽一起交流。如果一年跟家人說一千句話,九百多句跟媽媽說,跟爸爸說話不到一百句。日常交流的話非常精簡,如“嗯”、“哦”、“好的”。跟父親很少同臺吃飯,等他吃完后,再獨自吃飯。如果不能回避時,加快吃飯的速度,整個過程沒有交流的聲音。
《超腦少年團》成員朱克儒表現突出,其父遇到困惑,因為父子的交流太少了,孩子不愿意跟他說心里話。可能存在客觀情況,比如爸爸工作忙,孩子學習壓力大。父子交流的時間,通常是父親去學校接兒子的路上交流一會兒,只有短短的五分鐘時間。
伊能靜說,她與前夫所生的兒子要考大學了,父母會經常說,我們一天都沒有見面了,怎么不跟我講話?后來,她會不停寫信給兒子,即使他當時不回,但他會看,事后會想起信中的內容。
但是,父母忽略了一點,孩子從早到晚忙于學習,大腦高速運轉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再遭遇父母的質問,內心會很煩躁。
其實,爸爸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交流,比如用傳統寫信的方式,雖然不如聊天那么直接,但這是一種信息傳遞,告訴孩子,父母在想什么,有什么訴求,發生了什么變化,身邊發生什么事,信中的內容可以豐富多彩,雖然孩子不會馬上答復,他對父母的了解不會斷檔。
孩子求學路上,跟父母見面、相處的時間有很多,一旦走向工作崗位,可能跟父母很少見面了,這種聚少離多的生活,根本抽不出太多時間陪伴父母。孩子可以忙于工作、事業和家庭,但不要忘記,背后的父母,依然是你強大的精神支柱。
父母和孩子能做朋友嗎?
我看到一個針對小朋友的專訪,從孩子的視角了解對父母的看法。通常孩子總會跟有親和力的父母關系親密,以朋友方式相處,而把另一方父母當作長輩對待。一些父母教養方式,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我帶你看看小朋友怎么說?
女孩甲:我讓爸爸放下手機跟我一起玩,他就會放下手機,帶我一起出去散步、聊天。
女孩乙:我會把爸爸當朋友,把媽媽當長輩,因為她總是誤會我,拿我跟別的小朋友比。
女孩丙:爸爸不是我的朋友,但我會嘗試跟他開開玩笑,他總是整天板著臉,無法溝通。他不理解我,我想要做的事情,他也不支持我。
男孩丁:我跟爸爸成不了朋友,因為他總是跟朋友出去玩,很少陪伴我,他不是開明的爸爸。
父母容易犯的錯誤
1、高高在上
開明的父母,懂得孩子的喜好,通過有效的磨合,一定會跟子女玩在一起。現實中,很多父母總是以長輩的身份,居高臨下地跟孩子溝通。
“我是老子,你必須聽我的!”成了這類父母的口頭禪。總是用長輩的口吻說教孩子,孩子也難把父母當成朋友。
2、親子對立
父母不了解、不支持孩子,比如孩子喜歡滑雪,父母以安全為由,拒絕孩子的追求。容易讓孩子認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和支持,慢慢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
如果父母降低高高在上的態度,嘗試跟子女做朋友,晚輩通常會樂于接受。
3、缺少陪伴
朋友提起自己的父母這樣說,我的父母都是生意人,他們沒有太多文化,小時候給我很多零花錢,物質方面從來不缺,很少管我,同齡人很羨慕我,我也有一種別人沒有的優越感。
隨著年齡不斷長大才發現,多給零花錢并非好事,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這也是父母缺席的另一種“補償”,我從小缺乏父母的愛,父母很少陪伴我,學習也沒人管,學習成績差,我最終沒有考上大學。
4、年齡代溝
父母與孩子存在實際的年齡差距,看待問題的角色,個人的態度,完全是兩個時間的認知。父母難以站在小孩的角度看待問題。即使孩子提出建議和意義,父母也無法感同身受地理解。
可見,孩子將來交流多少,取決于親子關系的好壞。如果父母能平等對待孩子,了解其心聲和想法,正面的行為,給予支持和鼓勵,形成良性的依戀關系,孩子自然愿意親近父母。你說是這樣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