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個閨女相差五歲,帶單獨帶老大的時候,從未想過給她定規矩,想著要遵從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不要讓她因為規矩多而畏手畏腳的。可自從老大上幼兒園后,每天晚上不睡,早晨不想起。就成了我一大頭疼的問題。吃飯也挑食!我都懷疑我是怎么把她養大的。
前車之鑒,老二的很多習慣我基本都建立在規矩之上。姐姐上學,那我們一起早睡早起,晚八點洗漱完上床,玩一會,八點半關燈,最遲九點關燈。早上七點鬧鐘,不過妹妹醒得都比我們早。比鬧鐘好用。我發現倆娃一起,規矩更容易立。
管的太少怕嬌縱,管的太多又怕孩子“呆”,那么,在1-2歲這個關鍵時期,我們究竟要讓孩子學會哪些規矩呢?
一.作息規律
能否擁有規律的作息,不僅關乎生活品質,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首先,尊重孩子的節奏。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狀況,發育特征及季節變化,制定并及時調整孩子的作息表,不做硬性要求,也不一味照搬別人的育兒方式。
其次,與作息有關的事情都要固定。每天的洗澡,洗臉也都要固定一個時間。
再次,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準備好睡前讀物,盡量不開大燈,只開柔和的小壁燈。形成習慣后,孩子一看到媽媽拿出睡前讀物或小壁燈亮起就知道該睡覺。
最后,父母要做好榜樣。孩子的作息習慣,時間觀念往往與父母的作息及工作規律有關。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早睡早起,不熬夜等等。(當老大小的時候,就是經常跟著我晚睡,早晨睡懶覺)。老大起床難,這方面我有責任。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學著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孩子就能掌握一定的自理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放開手腳,耐心指導孩子自己動手。比如穿衣,洗臉,歸置物品等。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簡單的行動計劃并貫徹執行,同時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處理由于孩子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麻煩。
(老大上幼兒園前,甚至現在我都會因為來不及,或者她動作慢,而給她洗臉,穿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好習慣小時候沒有培養好,是我這個做媽媽的責任。)
三.健康的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的好壞,事關孩子的身體健康與成長發育。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前洗手。幫父母收拾碗筷。不偏食,不挑食,細嚼慢咽。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甚至跑來跑去。不要暴飲暴食,每次盛飯不要太滿……
(老大小時候雖然很用心去愛,可是自從她吃輔食及大人飯后,沒有給她灌輸不挑食思想,給她的飯菜太單一,愛吃一種就天天給她做,直到她吃膩,也沒想著改變她的習慣。這點我做媽媽的需要反思。)
四.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要從小就灌輸給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支配,但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征求所有者的同意,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學會分享自己的玩具。
(這點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點一點灌輸,孩子很小時是不會辨別的。大閨女小時候,我遇到這種情況就跟她講這個道理,她的改變隨著年齡增長見效。)
五,學會等待
從幼兒階段開始,家長就應該讓孩子知道等待以及遵守一些規矩會獲得回報的道理。比如吃完飯才可以玩玩具。乖乖午睡下午才能出去玩。適度等待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堅毅品格,還會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避免孩子變得任性。
注意:父母的行為和所堅持的理念要一致,一旦制定規則,就要嚴格遵守,不能輕易破壞。
只制定最為必要,孩子絕對能夠做到的規矩。多提正面要求,把禁令減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