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找事 不聽話
8月初,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范疇。之后,WHO發布了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范圍。游戲成癮也稱為網絡游戲成癮,這種疾病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旨在廣泛引起關注。
孩子愛找事兒 不聽話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在生活中,細心的媽媽發現,自從孩子上學后,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機玩游戲,玩到半夜三更,媽媽很是著急,但是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上初二后,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沉迷游戲,經常晚上玩至半夜不睡,白天不起床,也不出門,生活習慣很不好。
媽媽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想到孩子會染上網癮。
他們原本以為這只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沒想到孩子和自己的關系越來越遠,變得越來越叛逆。
因為手機游戲,父子倆冷戰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前不久,李鋒教育孫老師接到一位家長的求助電話,說自己的孩子12歲了,學習成績下滑,從前三名一路下滑,班級的同學找他談話,他也不愿意回答。李鋒教育孩子,“他和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也不太聽得懂。”
李鋒教育孩子,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評,和父親意見不一致。無奈之下,他給兒子找了個網吧,用網吧“包治”。
兒子李鋒到了網吧,李鋒每次都讓李鋒教育兒子,可是兒子就是不聽,一來二去兩人很少在一起,也不交流,反而有了更多的談心。
兒子剛上初一,上的是寄宿制學校,但是,和其他學校很不一樣。
因為李鋒的兒子輟學在家,沒有學習動力,成績不行,也沒有特長,讓李鋒教育很苦惱。
李鋒教育兒子的方法是:
“你跟別人比,我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
但是,我跟別人比,我自己不比別人,我做得比別人好,我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這樣的方式,沒有讓孩子產生動力,卻讓他有了自暴自棄的感覺。
如果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知道自己比別人好,才有動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潛能。
告訴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有很多的人可以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樣的鼓勵,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走得更遠。
2、帶孩子感受他人的力量
“勇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習得的。
哈佛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個著名的“兩難選擇”的實驗。
他找了兩組最年幼的孩子,把他們分成A組和B組,讓他們去體驗職業電競選手的生活。
他們讓孩子們嘗試不同職業電競選手的生活方式,最終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A組的孩子,在18歲就有職業電競生涯規劃,他們的職業電競選手可能在18歲、30歲就要轉型成立職業電競選手;
B組的孩子,16歲就加入俱樂部,通過打職業電競體驗生活,
而C組的孩子,在18歲進入俱樂部,早早就有了職業電競生涯規劃,或許在這個階段,父母會稍微感知到孩子的變化。
父母若是想讓孩子學有所成,學有所成,那就必須給孩子接觸電競的機會,讓他們學有所成。
其實無論是職業電競還是其他電競,它們都不是不可以成為職業選手,但我們必須對它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你要了解的就是電競,這個職業電競很高大上的一個名稱就是——“電子競技”。
“電子競技”這個詞其實非常高大上,簡單的說就是電競,為了能成為職業電競選手,電子競技需要天賦、規則和智力,進入這個行業,需要具備一個好的天賦,而有天賦、有智力、擁有好的技能,在這個行業里,目前的絕大多數的選手都是普普通通的,所以要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就必須要明白“天賦”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