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離家出走(16歲孩子叛逆期離家出走)
家長應該知道的心理學知識
根據心理學定義,青少年時期是指生命中13—20歲早期的年齡階段,這個期間,年輕人在生理上已經不屬于孩子,卻又不是可以獨立并自給自足的成人。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講,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少年具有自我中心主義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個人神話和假象觀眾。
在個人神話中,青少年把大量時間花在思考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上,并根據這些想法或感受認為自己是特別且獨一無二的,而且在他們之前,沒有人會有這些想法和感受。
假想觀眾指的是青少年過度的自我意識。他們開始覺得每個人都在看著他們,正如他們是自己的中心,他們也總是他人世界的中心。
很多研究者認為,對父母一定數量的“反抗”和沖突是打破童年期對父母的依賴并成為自給自足的成年人的重要一步。盡管很多人認為,這些沖突是激烈的,所關注的是嚴肅的行為,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青少年沖突是由瑣碎的問題——頭發、衣服、音樂品味等等引發的,在真正重大的道德問題上,很多父母和青少年會驚訝地發現,雙方可以達成一致。
由此可見,家長要關注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自主意識的初步形成,和對于父母的反抗和沖突。
作為父母該怎么辦呢?
首先,父母要承認孩子已經長大,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雖然還很不成熟,但是首先要承認他們已經并非年幼的孩子,而是接近于成熟成人的大人。因而,對待孩子的方式要由原來對待孩子式的說話方式轉變為相對成熟的成人對話方式。
其次,父母要正視和孩子的沖突,這說明孩子在打破童年期對父母的依賴,征求自己獨立的權力。將這種沖突視為孩子成長或許對于父母來說更有幫助。在這種狀況下,尊重孩子的喜好、選擇或許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再次,引導孩子的行為。雖然說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具有了自我意識,試圖打破對父母的依賴,但是畢竟還不成熟。就需要父母根據其心理特點進行正確的引導,平等談話、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并通過對孩子的了解再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或許比單純的批評指責效果更好。
最后,家庭氛圍的改變。如果在13歲之前家庭氛圍是家長式的,不妨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變換為民主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一些家庭重要決策的探討中來,而在探討家庭問題的過程種就可以將學習做為其中的一個主題進行探討。這樣既讓孩子有被重視和尊重的感覺,也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已將其視為成人來看待,心里接受度更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其對學習有更深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