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要脫襪子,奶奶說:“穿襪子,脫的不干凈,脫完媽媽要給你洗一洗,”小孩子不聽,要脫,奶奶說:“寶寶不穿襪子,就不給你玩,咱們換另一雙。”小孩子看見媽媽不給他脫,他覺得自己不公平,他生氣,就把褲子扔在地上,“臭屁股,臭屁股,臭腳丫”。
這么一鬧,媽媽也都不妥協,每次剛哄完哄完,都會沖小孩子發脾氣。但過后,孩子還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做,不依不饒。
3歲的小孩子是怎么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明明是被打了,“疼”孩子疼,為啥孩子哭鬧起來,媽媽就很“難受”呢?
首先是孩子愛哭鬧。
小薇在孩子小時候就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讓他不能哭,不準哭。可有時候,他還愛搭不理。
比如,他一見到小薇要買東西,就會哭鬧著不走。
小薇為了讓孩子不哭鬧,就會說:“小薇,你不要亂花錢了,等一下媽媽買,花完了再給你買。”
孩子聽了這話,就會乖乖聽話。
但是媽媽要是不管,孩子就會一直哭鬧不止,直到媽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停止哭鬧。
這其實是一種不聽話行為,被家長看出來,這種孩子屬于“無理取鬧”類型。
在心理學中,這類孩子常見的心理就是“分離焦慮癥”。
他們會把自己與周圍人分離開來,變得非常不適應環境,不熟悉就會哭鬧,等著父母幫他們解決。
比如,有些孩子到了幼兒園里,沒有了爸爸媽媽媽的陪伴,就會覺得生活很無聊。
但是等到了幼兒園,他們一下子又會重新與同齡人建立聯系。
這就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他們缺乏安全感,恐懼和不安。
圖片來源于網絡
英國研究人員曾對9個月齡在母親懷孕期間的孩子做過調查研究,結果表明:
這9個月齡孩子,如果在嬰兒期沒有得到過母乳喂養,長大后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照顧,就會缺乏安全感,孩子變得內向、自卑,性格暴躁。
孩子在6個月到3歲之間,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要不斷的感受母愛,要獲得更多的愛。
但是在嬰兒期,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夠,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這樣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對外界感覺特別敏感,就會在各種適應不良的情景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反應模式。
當孩子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時,家長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給予孩子尊重,他們可以獨立,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也要尊重孩子,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在適當的范圍內自由成長,這樣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才會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消極的應對,才會引發出那些不良反應。
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健康,那些負面情緒也不是沒有辦法讓自己舒服,那么家長就要學會正確的表達,可適當的表達,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不至于崩潰。
多讓孩子和別人交流
家長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交流,多和他們接觸,讓他們也感受到被需要,讓他們感覺到被愛,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做對比,多讓他們接觸讓他們能夠體會到別人的不容易,慢慢的他們就會變得活潑開朗起來,即使在別人眼里她的成績不好,她也能夠自己為自己做的事情做好,慢慢的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打敗焦慮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的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不在面對焦慮的時候,選擇焦慮,去解決焦慮。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讓他們能夠面對焦慮,而不是更加的恐懼呢?
我們可以讓孩子遠離焦慮,不僅僅只是要幫助孩子擺脫焦慮,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學會管理好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