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發展進程快,節奏也快。小孩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已經趕超了老一輩人。事物總有兩面性,網絡信息的發達,信息好壞的甄別,小孩無法去有效辨別,無形之中無形地模仿了。導致現在很多小孩平時習慣吐露一些粗魯詞匯,臟話連篇,讓大人聽后也會感后背發涼,臉紅至極。
昨天下班在乘坐公交車時,看到一群看似九或十歲的小學生在公交車上聲音洪亮,相互“問候長輩”,相互吐出許多網絡粗魯新詞,還自以為是的稱贊,感覺好像是以此為榮。我頓時心想,要是我孩子這樣說話,直接兩巴掌過去。車里人很多,多數人也是只是搖搖頭,表示對現在小孩行為的不理解,和無奈感。
其實這不是個例,這種現象挺普遍的,不只是小孩。有的大人也是一樣的,只是把臟話美化了,把它套上了成人的外衣,讓人琢磨不透,或者刺痛入骨。
小孩這樣,責任在誰?作為成年人,如何去杜絕這種現象發生,讓這社會多一些暖語和贊賞,少一些諷刺和打擊,讓小孩在沒有粗語的健康環境健康成長。家庭環境是第一影響因素,俗話看小孩禮不禮貌,看家長。家長對待小孩要心平氣和,不能一味打擊或者一味討好,家庭中最好不能出現臟話。夫妻之間,做到相互尊重,給小孩營造溫和的家庭氛圍。學校環境是第二因素,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把育人放在第一,傳授知識放在第二,教好學生的思想品德,使其形成健康人格。社會環境是第三因素,社會中的正能量應該持續不斷進行宣傳,負能量的信息應該堅決抵制。新一代的孩子需要社會的正確引導,作為成年人,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