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親子溝通課金韻蓉(張怡筠情商教育)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01
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溝通很容易,有的父母和孩子溝通非常艱難?
尤其是十幾歲的孩子,更是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究竟是什么因素,讓父母與孩子陷入溝通困境?
場景一:
孩子放學剛回到家,媽媽問他:“你回來啦?今天過得怎樣,作業多嗎?”
孩子卻一言不發,砰地一聲,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媽媽很挫敗,心想:“我好心好意地關心你,你卻這么不領情!”這時媽媽的頭腦就會被各種委屈、不滿等負面情緒所占領,越想越窩火。
接下來的6-7秒內,如果媽媽的情緒下不來,就很可能變得不再理性。
比如有的媽媽變得情緒激動,說話難聽。而孩子要么煩躁地捂住耳朵,要么開始大聲頂撞家長。于是家長情緒失控,甚至動手打孩子,造成不可收拾的場面,過后懊悔不已。
場景二:
早晨媽媽起來做好飯,開始一遍又一遍催促孩子:“快七點了,趕緊起床,等下又要遲到了”,“快點洗臉刷牙吃飯,一會兒又該來不及了”“你要是早點起床,這會兒就不會手忙腳亂了!”孩子的回應漸漸開始變得不耐煩:“知道啦”“別再說啦!”
“你做成這樣,我還不能說你嗎?”“煩死了!”
于是一場不愉快開始爆發。
有些父母為了避免親子沖突,會故意壓抑自己的怒火,開始跟孩子講道理。
場景三:
孩子上網課不認真,媽媽就和他講道理:“你要知道,你學習是為了你自己。如果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過不上好日子……你我看爸爸媽媽現在這樣多辛苦啊,難道你也想過成我們這樣……”
孩子心不在焉地應著,過后一切照舊。媽媽想不通:為什么我說了這么多道理,還是沒有用?
其實,以上的溝通都不能算是有效的溝通,而好的溝通一定是有效的。
這個有效性體現在哪里?
雙贏。
一個好的溝通,在于雙方都能合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且能夠影響對方去做出雙贏的決策。
所謂的雙贏,就是“你好,我也好。”
02
父母要怎么和孩子溝通交流,才能得到雙贏的結果呢?
說到溝通,有些父母覺得這是自己的弱項:我嘴笨,我不會說話。
其實,溝通的關鍵不在于你是嘴笨還是口齒伶俐,關鍵的點在于:你有沒有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這個因素是什么?答案是:情緒和感受。
表面上看起來,這與我們想要溝通的內容沒有關系,實質上,它卻是擋住親子溝通大門的一道高墻。
一、為什么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如此重要?
首先是因為,孩子是活在感受中的,而且孩子很容易受家長情緒的影響。
其次是因為,大腦的情緒密碼。
大腦中產生情緒的部分是杏仁核,管理情緒的部分是前額葉皮質。當受到外部刺激時,杏仁核的反應速度總是優先于前額葉。
一旦杏仁核產生情緒,就會阻斷了大腦的理性中心,前額葉皮質就會暫時喪失功能。很難發揮作用。這樣,情緒就會失控。
而孩子的杏仁核發育比較發達,前額葉卻很不完善。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往往更容易情緒化,因為他們管理情緒的功能是很弱的,需要我們大人的幫助,才能更好地完成。
二、那我們要怎樣幫助孩子來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簡單地說,就是需要看見孩子的感受,并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孩子把情緒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杏仁核就開始降溫,孩子的內心就會恢復平靜。
三、為什么我們對孩子講道理往往沒有用?
這是因為,首先孩子聽不懂道理,他們是依靠感受來與外界互動的;其次,當孩子有情緒得不到及時處理時,大腦的理性中心就會被鎖死,暫時喪失功能。
這樣,孩子就無法思考,也聽不進道理了。
不是孩子不聽道理和不想思考,而是孩子做不到。
所以,如果跳過情緒的處理直接講道理,或者直接處理問題,這樣的溝通和處理方式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
03
破除親子溝通障礙,你需要這個黃金法則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是著名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博士最常提到的親子溝通黃金法則。
首先需要清楚的是,這個溝通法則并不是教我們如何去套路孩子,而是基于腦科學的原理和孩子大腦認知發展的特征,來更好地順應和幫助孩子處理問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套路孩子,只需要真誠地表達與溝通。
第一步,理解孩子,接納情緒
所謂的處理心情,就是先與孩子共情,幫助孩子把他/她的情緒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第二步,謝謝孩子的回應
只要孩子有回應,就可以說“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感受” 。
第三步,和孩子討論要處理的事情,并感謝孩子的合作
比如,場景3中的媽媽,了解到兒子網課不認真是因為有些聽不懂后,理解地摸摸他的頭:“媽媽知道,這節課的有些內容比較難,你聽不懂,感覺很沮喪 ,所以興趣也沒了,這才不認真的。”
兒子點點頭:“我真的覺得好難懂。”
“謝謝你告訴我的感受。”媽媽抱了抱他,“要不,我們來個約定,我和你一起認真做好課前預習,上課時認真聽講,有聽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問媽媽,課后我們一起鞏固。等你覺得自己一個人可以了,媽媽再慢慢放手,讓你獨立完成各項任務,你看這樣可以嗎?”
看到兒子欣然答應后,媽媽說:“謝謝你遵守我們的約定,你真是個說到做到的好孩子!”
最后這一句,是在肯定和強化孩子的特質,當孩子的特質被肯定并強化,孩子和言行就會變得符合這個標準,這樣,我們的溝通就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04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很難理解和共情孩子,怎么辦?
父母首先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其次,多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否則,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共情就無法產生。
一位家長這樣說:
“看到孩子做作業磨蹭,就不由自主地冒火。但還會讓自己耐住性子盡量不發火。可是過了一會兒看到孩子依舊如此,就開始吼叫了。”
所以你看,情緒是需要被處理的,否則被壓抑的情緒會以更強烈的方式爆發出來的。這樣,我們就沒法共情孩子了。
大人可以當著孩子的面爆發,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發泄。孩子就慘了,他們看到父母發這么大的火,是非常害怕的。這時候,即便孩子內心有委屈和憤怒,也只能壓抑住,以免招致父母更多的怒火,給自己帶來災難。
一位媽媽就講了這樣一個日常場景:
她要求10歲的女兒平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也很聽話。周六今晚女兒收拾書包去外婆家,計劃帶上2本課外書和未寫完的作業,并在周日午餐后返回,確保下午的毛筆課不遲到。
周日午餐后媽媽和女兒各自收拾自己的東西,媽媽提醒女兒記得在收拾后檢查,孩子點頭答應了。收拾過程中媽媽發現課外書遺漏在餐桌邊上,于是就問她是不是都仔細收拾好了,有沒有落下。要不要再確認一下?
女兒想都不想就說“我都收拾好了。”媽媽問了三次都得到同樣的回答,心想:我這么問你,一定是有東西落下了,你應該馬上進行檢查,確認后再回答。這樣想著,內心的火騰地上來,忍不住大聲責備女兒。
女兒沒有動,臉上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掉,嘴里小聲喃喃著“我已經檢查過都帶齊了”。
媽媽卻覺得:“我都這么生氣了,你怎么還沒醒悟過來?”于是她情緒再一次升級,轉身迅速拿了書狠狠地丟在女兒面前,吼道:“這是什么?就帶兩本書還記不全,腦袋到底在想什么?”
這位媽媽就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共情不到女兒,在毫無覺察中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女兒的身上。
其實,情緒是有記憶的。
這些被壓抑和隱藏的憤怒、委屈與不開心,最終只能流向兩個出口:要么被埋進了心里,在自我壓抑中無法快樂;要么找到別的發泄方式,在暴力中尋得平衡。
不僅如此,你的情緒還會傳染給孩子,而且,孩子也會從你表達情緒的方式中學到:認為原來生氣時是可以這樣吼叫(罵人/打人)的。
那么,我們就給了孩子一個非常不好的示范。今后孩子也學不會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她與別人的交往常常會遭遇不順。
05
那么,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呢?
一、當我們有情緒時,需要保持覺察。
一定要去區分這個情緒來自于哪里,是出于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去處理自己相應的問題。
比如,上述這位媽媽的情緒來自于她自己:對女兒的想像與期待與現實中發生的不同(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憤怒也往往來自于此)。
那么,媽媽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想象與期待,回到現實中。
二、不要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
比如,媽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需要走開冷靜一下。”
然后離開,到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做幾個深呼吸,或數一數周圍物體的有幾種不同的顏色,邊觀察邊說顏色。比如,墻壁是白色的,沙發是黑色的,桌子是米色的,吊燈是淺藍色的……這是在人為啟動理性腦,一般數到七八種顏色時,情緒就已經平復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再回頭來找孩子溝通,結果就會不一樣。
三、坦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緒與感受。
當情緒被指認并表達出來時,它就已經消減一半了。
經常如實表達,你就學會了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樣,你也就更知道如何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實,這種溝通表達方式,不僅對孩子特別有效,對于成年人間的互動也是很有效果的。重點在于,第一要真誠,第二不指責對方。
一位媽媽反映說:
“孩子平時成績不好,每次成績下來的時候,老師都會找我,會說孩子表現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老師很有時會把卷子微信發過來,告訴我,有時候打電話,有時候,只發老師卷子,什么也不跟我說。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該怎么和老師說,我也想提高孩子成績,但是我幫不了孩子太多。”
這時候,其實媽媽只需要陳述事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祈求和對方一起解決:
“老師你好,每次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看到您都把孩子的試卷發給我了。感謝您對孩子的重視!
但是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都手足無措,不知道您什么時候有空,可以和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呢?”
或許剛開始做起來有些生硬甚至別扭,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一定會運用自如。
那你這樣去表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跟別人之間的溝通交往就變得特別的輕松和順暢。
漸漸地,你就會感受到這個世界很美好,你對自己的感覺也特別好,特別有自信。當你有了這樣的感受之后,你的負面情緒慢慢地就少了許多。
而你的孩子也能夠從與你互動的模式中,學到了這樣的溝通。于是你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變得越來越順暢。
這樣的你就給孩子賦予了一個非常非常好的能力,讓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夠把控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輕松做那個真實的自己,并且能夠很好地跟這個世界和他人相處、合作與共贏。
這是一個多么棒的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