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糾正小孩說臟話(孩子學說臟話該如何正確引導)
當第一個臟字從小朋友口中蹦出時,不少家長會感到緊張,生怕小朋友從此學壞。教育學家認為,4歲是小朋友說臟話的興奮期,一般這種情況到上學的年齡會自行結束。它只是小朋友生長過程中的小插曲,但家長還是應該和時糾正小朋友說臟話的習慣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模仿是小朋友的天性
案例1:5歲的皮皮過生日時,得到了一套兒童工具箱,于是,他開始學著爸爸修東西的樣子,在自身的小板凳上叮叮當當敲個不停,還不時地說著:“他媽的,這破玩意兒!”
分析:顯然,皮皮的臟話是跟爸爸學的。大人們有時不經意的語言“失足”,會讓小朋友敏銳地捕捉到“關鍵詞”而津津樂道地加以使用。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做事的樣子。
提示:就模仿行為來說,小朋友未必意識到自身是在說臟話,家長也不必去追究,或做任何評論。但是應反省一下,小朋友的臟話是從哪里學來的,以后大人要注意為小朋友提供一個清潔的語言環境
小朋友需要發泄情緒
案例2:在商店的兒童柜臺前,3歲的雯雯要求媽媽給她買個小玩具,可媽媽不同意,于是雯雯便生氣起來,邊跺腳邊沖著媽媽大叫:“你是個笨豬。”
分析:愿望得不到滿足,會使小朋友遭遇到很大挫折,他們通常會盡自身最大的能力來發泄心中的不滿。這時,他們應該很清楚自身在說什么,他們就是要用這些臟話來發泄自身的情緒
提示:在大庭廣眾,聽到小朋友這樣說話,家長都會感到尷尬,但千萬不要讓情緒失控。不妨用深呼吸或默數數字等方法,讓自身冷靜下來。無妨接著小朋友話說:“假如媽媽是豬的話,今后我們就去住臭烘烘的豬圈,沒有漂亮的小床和柜子,也沒有各種好吃的飯菜……”
當你將情景一直描述下去時,小朋友自然而然會加入到想象中。建議要在小朋友已經忘記不愉快時,再平靜地告訴她拒絕買玩具的理由。
偶爾出現用詞不當
案例3:奶奶一時找不到眼鏡,正四處尋找時,4歲的強強坐在沙發上自言自語地說:“奶奶真是個大白癡!”這讓全家人都驚呆了
分析:一般來說,4歲的小朋友不會惡意侮辱人,所以,可能他根本不明白這個詞確切的意思。有可能小朋友偶爾聽到了這個詞,對詞意有一點感覺,想用一用而已
提示:不要用“不許講”來阻止小朋友,而應協商小朋友找到正確的說法。可以問問小朋友:“你覺得大白癡是什么意思?”他可能會說:“奶奶總是找不到東西……”此時就該和時糾正小朋友:“那就應該說:‘奶奶容易忘事’才對呀!”然后繼續對小朋友說:“現在,我們一起幫奶奶找眼鏡。”假如小朋友堅持要說這個詞,此時可以嚴肅地教育小朋友:這樣說奶奶是不對的
偶爾試探性使用
案例4:4歲的堯堯被外婆從幼兒園接回家來,一進門后看見媽媽就大聲打招呼:“嘿,小妞兒!”然后笑嘻嘻地看著媽媽
分析:可能小朋友在公眾場所聽到了這個詞,他想試試看對家人說這個詞會引起什么樣的反應,于是,他選擇了媽媽作為試驗對象,并沒有其他的用意
學齡前的小朋友會對臟話很著迷,往往是因為周圍人的反應讓他們覺得很過癮,比如小伙伴的驚愕眼光,幼兒園老師的嚴肅表情,家長的鎮靜神情等……這些會讓小朋友覺得臟話成了權力的象征,他們能通過臟話實現引人注意的目的。所以,當小朋友第一次或第二次說臟話時,不必去理會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告訴小朋友,這些詞毫無意義。同時小朋友能接收到這樣的信號:這些詞語一點都不重要,可以把它忘記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