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就像《小歡喜》里面的宋倩一樣,她總是忍不住對英子的成長和學習操心,讓英子的壓力劇增,但是她卻忽略了英子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宋倩是一位金牌物理老師,為了在高三中考中拿到好成績,英子拼命復習,她為了讓孩子報了物理競賽班,卻從不讓英子休息,甚至讓英子的父母都跟著她去參加了物理競賽。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因為高三學生的壓力大,宋倩把英子的課余時間全部用來學習,不允許英子多余的休息時間,一旦宋倩發現英子某門功課考砸了,就會馬上嚴苛的指責英子,“考不好你就不要出去玩”,甚至還會用鞭子的方式逼迫英子進北大,最后卻讓英子妥協。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激進和焦慮,為了讓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剝奪孩子玩耍的時間。在英子的記憶里,媽媽一直“聽話”,考上重點大學之后,她的人生就像只有一條路,就是要按照媽媽的安排來,不斷的去做這個,不做那個,她的生活和學習都是被動的。
她在學校的時候,不學習也可以干別的,但是到了大學以后,不學習就沒有價值,就失去了很多快樂,不再是一個好學生,甚至會變成一個壞學生。
03
因為學習,他承擔了太多的壓力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重視教育,特別是提倡快樂教育,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地學習,但是快樂其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希望他們都能考出好成績,但是我們都知道,人生的路是需要一些原則性的,尤其是那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更需要一些內心強大,抗挫折能力強的人。
這些強大的內心一定是建立在抗壓能力之上的,因為他們能從各種考試中發現自己的弱項,然后把這些弱項消滅掉,然后重新建立起信心,然后去迎接挑挑戰。
而現在的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了這些,所以才會沉迷游戲,也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了這些,才會在游戲中去尋求一些成就感,這就會讓孩子沉迷游戲,不去學習。
3、豐富孩子的業余生活
我們都知道現在孩子的生活太單調,不光是學習壓力大,就是玩手機,在玩手機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排解自己內心的壓力,比如說有的孩子喜歡打籃球,他就會通過打籃球這種比較激烈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就會打籃球,就會沉迷游戲。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游戲?其實原因就在于此,游戲比學習更加能夠帶給孩子成就感,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或者是擊殺一個小目標,就會得到獎勵,這種感覺就會激勵孩子繼續玩下去。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從游戲中走出來呢?有以下三個方法:
一、尋找一個孩子喜歡的游戲,和孩子一起玩,而不是管控孩子玩,還要知道游戲的規則。
我家孩子喜歡打籃球,我們就跟他商量,每天都在家里打籃球,然后我們輪流把籃球圈多打幾局,一方面鍛煉了身體,另一方面,也鍛煉了意志力,最后,在家里找不到太多可以鍛煉意志力的游戲。
所以,現在孩子在家里打球都是在家里,在家里打球都是在家里,這就更加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三、轉移注意力
有的孩子在外面玩球,他可能玩了很久,都沒有什么作用,然后覺得無聊,回家后就開始打,直到自己累了,回來還是繼續打。
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孩子在外面打球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不知道在那里打,會有很多人在那里說,你看吧,這孩子打籃球的時候很投入,可是,這樣的孩子在家里玩,在外面也是吊兒郎當,一動不動。
我們要想孩子優秀,我們就要多給他們戶外運動的時間,鍛煉他們的意志力。
我們可以帶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比如可以帶孩子去游樂場玩,也可以帶孩子去公園溜達,還可以陪孩子看展覽、聽音樂劇、看書等。
我們要相信,愛孩子,并不是我們以為的好意,我們要學會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對孩子好。
我們越是對孩子好,孩子就越是對我們的好。我們越是可以理解孩子,可以信任孩子,可以溝通,可以溝通。
然而,真正的親子溝通卻不是靠“說”,而是靠“聽”。
二、學會傾聽孩子
多聽孩子的心聲,多和孩子溝通。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要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對方的感受,不要評判、指責和批評。
我們要學會關心、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這樣才不會讓孩子陷入困境中,走進他們的內心。
多陪伴孩子
當我們在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的時候,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如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