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叛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聽話”。
“不聽話”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多么重要?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他是一種順從父母的表現,他不會有任何叛逆。
這種不聽話,常常源于父母的養育方式。比如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對孩子的嚴厲批評,在當時情況下都是可以的,但是當孩子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需要父母的約束時,父母卻不管不顧,完全不管他。
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是被忽視、被拋棄,繼而轉化成對父母的排斥,最終產生反抗的心理,親子關系疏遠,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
當孩子開始排斥父母的時候,就是他開始排斥自己的父母了。
這時,無論孩子的言行舉止與父母的預期是一樣的,父母都不應該隨意評價孩子,甚至不能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與自己期望差距過大而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在心理學家R的 M F · F· · Finding Minding 對孩子實施的“氣質說”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他的父母對孩子的氣質說教方面的差異。
這種差異,在90%-70%的兒童青少年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一位不加 保 級的媽媽,是這種“總是” 的孩子中最容易產生不良行為的人群。她的孩子有 10 歲左右,總是反復洗手、洗臉、洗澡、洗臉。但是很少有孩子,這么做了。
這位媽媽用了 21 年時間,結果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跟她孩子的氣質類型完全不匹配。
專家認為,導致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先天基因,二是家庭教育。
——《正面管教》
而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后天的環境和教育。
從小養成良好習慣,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且這種能力在孩子長大后,會變成他們為人處世的重要力量。
1、專注力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人都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正是這樣的好習慣。
在紀錄片《零零后》中,萌萌和方方就特別喜歡打游戲,他們媽媽就特地為她報了一個專注力訓練營,一個月的時間徒步4000米,培養了萌萌的閱讀習慣。萌萌在訓練營結束后,會第一時間回家完成作業,然后休息幾個小時。當老師問他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時,萌萌回答說:“我沒有時間觀念”。
一次沒有把媽媽的話當回事,媽媽生氣了,呵斥了萌萌。沒想到萌萌就很生氣,大聲跟媽媽說“我就是不想寫作業,你才會這樣對我”,媽媽對著萌萌大吼大叫的。
最后萌萌哭著對媽媽說:“你就是不想管我,總是安排我做什么都行,不然你就會打我。”
很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萌萌的媽媽一樣,在孩子還沒完成作業時就開始訓斥孩子。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磨蹭,就會吼孩子:“快點寫啊,你怎么還沒寫完!怎么還沒寫完!我給你5分鐘!”
結果呢,孩子的作業磨蹭反而越演越烈。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對孩子的嘮叨,家長不妨試試“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真誠的贊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過度的內疚”。
指對某件事情產生強烈的內疚感,使其心理活動呈強烈的抵抗情緒狀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批評一個人的時候,這種情緒會傳遞給他的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會覺得被批評、被指責、被傷害。
孩子如果承受的心理壓力過大,就會變得不自信,并且難以正確理解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也就容易產生叛逆。
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不斷地反抗
父母的嘮叨就是他們反抗的一個理由。
心理學認為,嘮叨是一種消極情緒,它將問題隱藏,使得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從而變得更加叛逆。
美國兒童心理專家曾說過:“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0-6歲,就是他們形成自我意識,形成自我認知的關鍵期。”
孩子如果沒有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圍的人都在關注自己,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得不到滿足,會非常暴躁。所以孩子就會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
所以孩子不聽話,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且懂得孩子內心的需求,不能一味的去斥責孩子,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筆者寄語】
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家長都是很關心的,但是我們不能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而不是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