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事拖拉對孩子的影響(解決孩子拖拉問題為什么說父母要以身作則)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tǒng)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tǒng)的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知名親子關系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chuàng)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說到孩子做事情拖拉的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拖拉的時候特別憤怒,為什么?
很簡單,我們看“拖拉”這兩個字很形象:一個在拖,一個在拉。
那誰在拖呢?爸爸媽媽在拖,要讓孩子快點走;另一方面孩子在拉,他在扯著你往后退。所以我們會看到,拖拉本身就是一場博弈,一個爭奪自主權(quán)的博弈。
因此在孩子拖拉的過程中間,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會發(fā)現(xiàn):一個拖拉的孩子,必然配對著一個特別著急的爸爸或媽媽。
我經(jīng)常說,孩子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激惹著急的父母,也就是說:我要讓你看看,你不讓我做一些事情的感覺是什么,我讓你體驗一下那種挫敗感,你現(xiàn)在體驗到的挫敗感,就是你不讓我玩電腦,要我做作業(yè)的感覺。
孩子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于是他就開始磨洋工,比如系個鞋帶也系不好,吃個飯也是慢悠悠的,然后你看著時間過去了,本來說九點鐘要做完作業(yè)上床睡覺,他九點半還沒做完,這個時候媽媽可能才是最挫敗的,孩子倒還好,反正他要的就是讓你挫敗。
那么為什么孩子要爭奪自主權(quán)呢?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給孩子自主權(quán)。比如有些媽媽很煩惱,孩子早上怎么叫起不了床,就跟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起床”或者“你再不起床就會怎樣了”。
這些都是人治的方式,而沒有真正的給孩子自主的權(quán)利去為自己負責,承擔一些結(jié)果。
比如上學遲到了,就會受到學校的懲罰;
再比如有些媽媽說,你必須要做完作業(yè)才能玩電腦;孩子說不,我就偏要玩了電腦再做作業(yè),于是媽媽就跟他僵持在那邊。
那么孩子不敢公開反抗媽媽,但是又想維持一下自己的感受,他就會慢吞吞地做作業(yè)。在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跟你拖拉才是最有自主權(quán)的,你拿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甚至你把他罵一頓打一頓也沒用,結(jié)果還把旁邊的爸爸媽媽氣個半死。
所以我們說,孩子做事情拖拉,是親子關系里邊的一種對抗。
另一方面,孩子拖拉也有可能是因為,在他做事情的過程中間,沒有能夠得到一種成就的驗。因為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能夠得到成就感的話,我們都會很好奇,并且愿意接受挑戰(zhàn)。但是如果說爸爸媽媽替代太多,孩子就會把事情看成是爸爸媽媽的事情,而與我無關。
因此,一個孩子拖拉,有可能是我們替他承擔了太多東西。比如孩子在拙笨地系鞋帶的時候,有一些焦慮的媽媽就會直接幫孩子把鞋帶系好,那么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媽媽的事情,與我無關,甚至于他會感覺到有一些些羞恥:我連一個鞋帶都不會系。就有點像我們報旅行團去旅游,什么都不用想,只要跟著走就可以了,因為有人已經(jīng)幫我們做好了攻略。但是當你獨自一個人出去旅行的時候,你必須要提前做好很多攻略才行,這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如果我們經(jīng)常一邊說要讓孩子擁有自主權(quán),但是同時又不斷地去打破、控制、要求他的話,孩子就會做事拖拖拉拉,以此來跟父母對抗。
如果家有拖拉的孩子,爸媽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的家里也有一個做事情拖拖拉拉的小人,那么作為父母可以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感。
有些爸媽總擔心孩子做事情拖拉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比如把暑假作業(yè)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然后要通宵達旦才能夠做完,于是每天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完成一定的作業(yè)量。而在這個過程中間,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他感受到的是:我并沒有被爸爸媽媽信任和尊重。
其實,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對做作業(yè)的一些想法,或者他自己的時間管理是怎么樣的。他的方式可能跟你的會有一些沖突,在這個時候你愿不愿意去尊重他呢?最后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他馬馬虎虎把功課做了以后,老師會怎么去處理?我們是不是把屬于孩子的責任,也承擔了呢?
第二方面,我們給予孩子一個自主權(quán)。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看看你想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時候,如果到時做不完怎么辦。當他答應了一個承諾以后,哪怕他上天,哪怕他入地,哪怕他再摸任何的東西,不用去管他,讓他承擔結(jié)果。
就像開頭講到的那位媽媽,早上怎么叫孩子起床都起不來,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起床這件事情,并不是你拼命叫他他就會起來的,而是他需要自己起來,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生存的能力。因此如果一個孩子到了6、7歲以后,我們可以買一個鬧鐘給他,讓他自己去掌控自己的時間,這比你幫他掌控時間好得多。因為當你去幫他的時候,他是沒有任何的時間觀念的。
以前有一個媽媽說,孩子做作業(yè)特別拖拉,甚至到晚上十一二點還沒做完,別人一個小時搞定的事情,他要做上3、4個小時。
我就跟這位媽媽說了一個方法,我說你告訴孩子,當你需要媽媽的時候再叫我,我不陪你做了,如果你沒做完的話,第二天老師要懲罰,你自己看著辦吧。
然后第一次的時候,孩子發(fā)現(xiàn)媽媽動真格了,真的不來打攪他,不幫他,他覺得很失落,甚至哭鬧,第二天不敢回學校。但是兩次三次以后,孩子發(fā)現(xiàn)媽媽不來幫我,真的讓我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做作業(yè)的速度越來越快。
因此作為爸媽來說,我們不要做一些侵入性的行為,也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剝奪孩子的自主性,而是給予他一定自由的空間,看看可以怎么幫助他,那么慢慢的,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第三方面,我們說對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言傳不如身教。
當然,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些關于管理時間的書,讓孩子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看爸媽自身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你真的做好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時候,孩子認同你,覺得你這些方面做得好,他自然會跟你學習。如果說你自己可能做得不一定很好,但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話,孩子就會對你說一句讓你很難受的話:“憑什么?”。
所以在這里,也是一個互相尊重的問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