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溝通案例(親子對話案例)
一直以來,有關親子教育的課程都非常火爆,看過太多家庭案例,與其花時間學習親子教育,不如先學會怎么跟孩子對話。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事實證明,在對話中成長的孩子,不僅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更好的未來發展。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說說親子對話這件事兒。好讓大家快速找到自己曾經與父母溝通出現問題的原因,避免同一事故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再次發生。
那話不多說,我們就開始吧。
本文分別從:親子對話的傳遞過程、準備事項、對話技巧,以及在不同場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對話,這四個方向展開。
01親子對話的傳遞過程
當我們去了解一件事時,最底層的邏輯是什么?沒錯,掌握事物的運轉規律。親子對話這件事也不例外,我們需要知道它的傳遞過程是怎樣的。
根據孩子的對話日常表現,我簡單總結出以下規律:當孩子聽到一種語言后,會馬上得到一個想法,然后身體發生回應,最終建立一種情感。
舉個例子就很直觀了:(視頻)
視頻中的女孩聽到母親說:“你怎么就這樣沒出息啊,當廢物好了!”
女孩表現出的對抗情緒,就是因為母親的語言暴力,讓她產生了,母親根本不在乎她的想發,畫面中女孩表情非常痛苦,整個身體都表現出拒絕,這個場景下她只能給出“我就是廢物啦,怎樣!”這種回應。
舉的例子比較極端,主要是想讓大家更直觀理解親子對話傳遞的關系,一個好的對話,需要一個好的開端。
在進行親子對話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孩子交流使用的是感受。
當孩子聽到你說了一句話,她的感受基調就已經先入為主,可以說直接確定了你們本次對話的終點,是達成對話目標,還是產生對抗。
當然這個規律不僅適用于親子之間,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對話場景。
02 親子對話的前提和基礎是什么?
相互尊重是溝通的起點,要意識到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你們都是平等的人,享有受國家保護的平等權,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不要因為你是大人就剝奪本應屬于孩子的權利。
同樣,不要因為他是孩子,就可以對你呼來喝去,什么“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
嘶……一個都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個德行都出現問題的孩子,我不知道長大了會長成什么樣?
尊重,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但現實往往是,家長為了快速達到教育目的,直接挑選了當下最奏效的語言方式。
什么是當下最奏效的語言?簡單粗暴的命令、訓誡和欺騙,你想想是不是。
雖然孩子是不成熟的,他們的成熟度不可能跟我們一樣,但是在孩子的年齡段里,他們就是一個個獨立而成熟的個體,他們的行為和心理都符合屬于他那個年齡段的需要。
這與成年人做與自己的年齡相匹配的事,是相同的道理。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就要像孩子那樣思考。
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來解釋一些事情。試著把自己放到孩子位置上找到最好的交流語言。
最好的方法就是聽聽你的孩子他們平時怎么說,然后使用他們的詞匯。
不要以為這個很簡單,我們總嘗試去猜測孩子想什么,他們小小的腦袋里總是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東西,但作為早已成年的我們往往已經固化了思維,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思維方式,因此想要真正地像孩子那樣思考,還真需要多用心觀察孩子。
曾有一個笑話說,媽媽領著女兒去動物園參觀,回來后叫女兒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滿以為她會提到各種有趣的動物,結果女兒卻說滿世界都是“各種腿”。媽媽這才想到,原來她的個子矮,看到的位置低,一路上見到最多的當然就是腿了。
我們既要像孩子那樣思考,也要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事物。
比如:關注孩子關心的話題。
很多父母苦惱跟孩子聊什么,聊學習,孩子不耐煩,聊朋友,孩子不愿意。所以聊不到三句,雙方就不歡而散。
對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父母與孩子內心深處的交流與碰撞。
建議父母們不要總跟孩子聊學習,試著找一個你們都感興趣的對話主題,最好是你擅長的話題,這樣不僅能跟孩子聊起來,因為你很擅長這個話題,還能無形中增加孩子對你的崇拜感。
我們把親子之間的共同愛好,叫做親子同好。找到你們的親子同好,只有雙方都喜歡講,才能有對話的共同語言和情感基礎,避免尬聊。
另一個,親子對話的切入點,產生在孩子向你提問的時候,這個我們放一會再說。
03 跟孩子對話也是需要技巧的
跟孩子對話怎么說?往下看:
1、先聽后說
當孩子表達與家長不同的觀點時,往往帶著孩子特有的情緒,需要家長正確地理解他沒有表達出來的小心思,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卸下成人的思考模式,找到孩子情緒背后的想發和訴求。
有的孩子一天沒有見到父母,即使很困,他可能也會堅持要爸爸媽媽陪他睡覺講故事。這時候你要明白,孩子的這種不聽話不是無理取鬧,他的潛在訴求,是希望爸爸媽媽能陪陪他,跟他說說話。
父母要知道,孩子哭泣、撒謊、發脾氣,其實是想獲得你的關注和關心,要想讓孩子對你無所不談,家長就必須先有一種傾聽的意識,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2、簡單的說
孩子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是不成熟,正是因為孩子的不成熟,才被稱之為孩子。
既然孩子是不成熟的,那么這就意味著:你們獲取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即便是相同的信息,你們思考的方式、深度也是不對稱的。
事實證明,作為孩子很難理解復雜的信息,你說得越多,孩子越蒙,越不明白,就越著急,小孩子是真的會被氣哭的。
所以面對思維簡單的小朋友只要簡單說明前因后果就好,別把他們要理解的事情弄得太復雜,盡量把事情說得越簡單越好,不然他們是不會明白的。
其實有些時候簡單的動作會比語言來得更有效。比如在小朋友隨手亂放玩具的時候,你可以牽著她的手去把玩具歸位,然后給他輕聲提醒“把玩具放在玩具箱里”簡單的話語簡單的動作會更有效。
3、禁止說“不”
孩子最討厭的“家長語式”就是各種“不”字打頭的禁令,諸如“不準看電視”“不準玩手機”等。這不但與他們好奇探索、自由爛漫的天性相悖,還否定了他們的自我訴求和個人意志。可以說,這種語式背后的潛臺詞都是不信任、不放手等負面的信息,面對這種控制行為,孩子們當然不會喜歡、當然會很委屈。
4、不要催促
快點出門、快去把飯吃了,你再不快點就要遲到了……這些話你是不是很熟悉。每天都要催促孩子幾十次,你累孩子也累。催促傳遞的是焦慮和緊張。
回想一下,當你催促孩子快點穿衣服出門的時候,孩子是不是經常著急的找不著北,衣服哪去了,誒呀,怎么穿反了。適當的催促能夠給孩子建立時間意識,但是過度的催促,會讓孩子緊張焦慮,不知所措。
跟孩子溝通時也是這個道理,你越要孩子背古詩,孩子越不會,凡事不要催促,有商有量,才能水到渠成。
5、別人家的孩子
最后我們說說,對話大忌:別人家的孩子。
相信爸媽們對于“別人家孩子”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而且深受其害。
在當下這句話可以說是特別的流行,“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興趣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出類拔萃,而且還不用操心。總之,不管是啥,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當你在說“別人家孩子的時候”,也請你先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設想一下,你的孩子回家問你,爸爸,你今年績效怎么樣,有沒有機會升職?隔壁王叔叔都出任CEO了,我什么時候能成為CEO的兒子跟我們同學顯擺顯擺?
你想想,你是什么心情?挫敗?氣憤?羞愧?還是焦慮?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都會產生負面情緒,何況是一個發育期的孩子?
別說三觀,五官都沒定型呢。
你一句“你看看人家樓上的小強這次又考了一百分,你再看看你的,說出來我都替你丟人,你還好意思讓我帶你去游樂園?”對她來說是暴擊啊。打擊自信心不說,可能還會失去學習的內驅力,養成喜歡跟人比較的性格。
人的幸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喜歡比較的人,注定是不幸了,而你,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04 多場景解決親子問題
我選取了日常生活中四個最常見的親子對話情景,一一拆解給你,還不轉發給你家另一位?
孩子提問、行為糾正、教育批評、表達觀點。
1、孩子提問
孩子是什么?那就是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
孩子一提問,家長就發笑。
這是多好的親子對話機會啊,拋開填鴨式的教導,灌輸式的經驗教育和滔滔不絕。
一定讓讓孩子掌握談話的主動權,你會不會回答都沒關系,讓孩子說,這不僅能夠緩解你思考用什么詞語來跟孩子交流的壓力,同時也能讓你了解到你孩子的成熟度,掌握他們已經學到了哪種類型的事情。
這些都有助于你將來在向你的孩子解釋其他事情的時候使用最恰當的詞語。而且提問式的溝通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這讓孩子學習得更多他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你認為他感興趣的事物。
在回答的孩子提問時,不要直接告訴答案,跟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適當給予提示就行。
2、行為糾正
訓斥孩子真的沒用,不如把你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感受,通過“第一人稱”客觀直接的告知孩子。
比如把“你把玩具扔到到處都是”,換成“媽媽很忙,還要幫你收拾玩具,真的很累。”把指責性質的“你”換成“我”,會讓孩子更平和,減少抵觸和逆反心理。
“第一人稱傳達法”表達的不是“孩子有問題,孩子做錯了”,而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所以需要孩子的幫助”。在描述孩子的行為后,對孩子表達出父母的真實感受,不僅能幫孩子改正不良行為,還會讓孩子懂得體貼父母。
3、批評教育
批評孩子,最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時機,想好方法和強度。
不要泛泛指責,要具體。如果想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習慣,就要直接地指出具體的問題,因為孩子們只能理解具體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卻喜歡反其道行之,選擇隱喻說法或使用象征意義的物品來說明,比如“你能不能聽話?你給我好好做。”這些抽象模糊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混亂,不能正確認識錯誤。
因而父母和孩子對話時,少否定,多肯定。比如“我希望你不要和我頂嘴”,換成“我希望你能好好聽我說話。”
而且要盡量在3分鐘內說完對話要點,包括對話主題、結論等。時間太長,孩子會跑神,無法專注聽完。
另外,和孩子對話時,語氣堅定和善,不要不耐煩或發脾氣。
不用負面詞語,要客觀積極。
日本早期教育專家七田真曾說:“批評孩子要控制在一分鐘內。若是沒完沒了的不斷批評,孩子就不會再聽。”
比如指責孩子“你為什么總是這樣?”,不如說:“你做得都很好,如果能搞好個人衛生,就更好了。”比如指責孩子不收拾屋子“你房間太亂了,像狗窩。”不如這樣說:“你房間書架很整齊、床上很干凈、如果能把地拖干凈,就更好了。”
4、表達觀點
最后,想告訴大家:親子對話不僅僅是發生在做錯事的時候,更多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對話。比如,借助一起看新聞、聊電影、利用互聯網熱點等等,引導孩子對話。
不僅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還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深度思考的好習慣。
親子對話是是家長自我修煉的一個過程,要不斷清空自己,掌握正確的方法,希望通過這些方法能夠給你一些實踐指導!
但愿幾十年后,你的孩子想要回家,不僅是因為生理意義上的親子,與社會意義上的共同生活而產生的自然依賴,而是她真的想要回到那個充滿溫馨的歡樂的家庭,想見到那個跟自己有話聊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