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青春期孩子氣死(呵護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別太當回事,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看看他需要什么幫助。
問題:
我今年42歲,本來保養得還不錯,自從兒子進入青春期,我就變得脾氣特別不好,眉心有了明顯的縱紋,心臟也經常不舒服。他小時候還比較聽話,現在我隨便跟他說句什么,他都會出言不遜。為什么這么不尊重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呢?我們都是最關心他的人啊。真是氣得要死,想:這孩子不要了,可他過一會兒又來和我說話,好像什么事情都沒發生。唉,這日子怎么熬啊?
回答:
謝謝你的信任。
這“熬”字說得真好。對于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來說,初中這幾年是比較辛苦的。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皮質層的發展遠遠不能匹配掌管情緒的杏仁核,荷爾蒙的大量分泌,也讓孩子暴躁易怒,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不夠。
出言不遜的背后是有生理發展基礎的,這不是他主觀能夠控制的。
就像你說,他緩過來之后,也知道媽媽受傷了,會內疚,會過來和你說話。細心敏感的你一定要捕捉到這個部分,領他這份情:他的內心是愛你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他知道你是關心他的,但是他沒那么大動力和熱情去理解你、體諒你,因為他的熱情都集中在“自我”上:我要干嘛,我喜歡什么,我在乎什么,我不想干什么……老師、父母的“指手畫腳”,簡直是對他們自我探索的侵犯,“怎么能聽你的呢?那還是我嗎?”
更會讓你生氣的是,從大樣本的青春期研究來看,初中階段的孩子愿意聽同伴那些不著調的話,也不愿被父母的關心和嘮叨束縛。
別把他的出言不遜認為是缺乏對父母的孝順和愛心,其實,孩子很多不當的言行可能和父母沒有直接關系,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覺得煩躁,控制不住自己。
這樣想想,是不是沒有那么生氣了?
當然,在乎親子關系的你還可以更進一步,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看看他需要什么幫助。
比如,他容易激惹,那么就回想一下,我做什么的時候更容易激惹他?
我自己的感觸是,說了很多次不聽,我就容易用指責和批評的語氣嘮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煩躁,用敵意和憤怒推開我。
但是,作為父母,該提醒的事情還是要提醒啊,怎么辦?不是還有溫馨提醒嗎?比如,給孩子端一盆愛吃的水果,順便說一句:“別忘了收拾房間哦。”你也別期待他會怎么熱情回應,只要你沒有散發批評、指責的氣息,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反應都不會激烈,更可能是領情:“我知道了。”
有一個朋友分享過她的幽默提醒法,不知道適不適合你。女兒經常對她說臟話。她以前先是義正詞嚴,后來是作勢要打,再后來是真打了,可孩子被打以后又倔又傷心:“你打死我算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沒辦法,她不得不換了一種方式,不再當真了,只是每次孩子出言不遜,她就很夸張地捂住胸口:“啊,受傷了!痛!”就像演舞臺劇,女兒看得哈哈大笑。幽默縮小了兩個人的隔閡,時間長了,女兒的這個習慣好像就這樣被沖淡了。不過,她再三表示,并不在乎是不是自己的方法用對了,重要的是,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她扛過去了。
雖然小時候的孩子更加可愛,但時間不會為我們這些父母停留,它馬不停蹄,一路向前。我們也只能接受現實:別被他氣壞了身體、氣老了容顏、氣亂了節奏,好好穩住你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