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書籍(家長看什么書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前不久,應幾個朋友的要求,擬一個引導青春期成長的書單,可我一直沒動手。不是沒時間,而是書太多,需要反復對比才能確定。
其實,如果想要單靠某幾本書就完成孩子的成長引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如果把這幾本書變成幾顆種子,先完成自我成長,再學著去了解孩子,那么最終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也不是什么難事。
第一本:《改變提問,改變人生》作者:梅若李·亞當斯
我們都知道,要解決問題,必須應用到提問才能找到根源。只是,更多的人的提問并不是把源頭指向自己,而是指向對方:“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為什么不好好反省自己?”等。
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提問是反過來的:“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那么我從中可以看到些什么問題?”“問題已經發生了,我能想到什么樣的方法來改變現在的處境?”“我能為這個事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等。
在我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幾乎都是在不斷問自己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我這么焦慮,那么應該閱讀些什么書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孩子這么難過,是不是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原因?我真的理解他了嗎?我真正做到傾聽他的想法了嗎?”等。
也就是說,其實我是在經歷過不斷提問的改變之后,才遇到這本書的,而且在讀了這本書后,我才發現改變提問方式,還可以改變的東西有很多。
所以,這本書作為首推。
第二本和第三本:《父母的覺醒》、《家庭的覺醒》,作者:沙法麗·薩巴瑞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人,父母需要首先重新認識自己,認知、心理、行為習慣等,需要全方位地重新來看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再看自己與孩子的關系。
只有清醒地認知到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之后,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也能理解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與家長溝通的原因在哪里。
第四本:《給大人的關于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作者:恩里科·卡斯泰利·加蒂納拉(意)
其實影響人與人相處的根源,不是認知的不同,不是標準的不同,而是情緒管理問題。
特別是作為父母,我們有我們的情緒,同樣,孩子有孩子的情緒。如果想要了解孩子,就需要從孩子的情緒問題入手。只有把看清了孩子情緒問題的來源,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良性引導。
這本書是作為有20多年教齡的恩里科·卡斯泰利·加蒂納拉根據長期觀察和與孩子溝通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非常值得父母們去了解孩子產生情緒背后原因是什么。
第五本書:《控制焦慮》,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
當年我處于焦慮與憤怒的邊緣時,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勁,于是我想要尋找解決焦慮與憤怒這個問題的辦法,于是我遇到了這本書。
其實這是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療法中的其中一本,他帶著讀者了解焦慮與憤怒的來源,然后再尋找多種解決的方法。
事實是,當我看清焦慮與憤怒的來源是我自己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在作怪后,我突然就放下了焦慮與憤怒。當然,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如果我在后來面對焦慮與憤怒時,我已經學會了按下暫停鍵,開啟理性思考,分析問題了。
所以,這本書非常重要。
當我們能解決與孩子相處的問題之后,下面的就是自己如何通過閱讀來了解世界,引導孩子學會分析現狀,規劃自己的未來。
第六本:《云上的中國》,作者:吳曉波
這是一本幫助讀者看清中國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趨勢的書。作為父母,我們只有了解現行社會的發展趨勢,才能不一直沉浸在過去的經驗中,讓孩子去走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過去,是適合我們的,但不一定適合孩子。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我們只要看到趨勢,理解孩子的未來選擇能不能適合他的自我成長。
以此類推,多看一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書,就能幫助我們跳出現有的認知,重新調整自己與孩子思想上的差距。
第七本:《拆掉思維里的墻: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百萬經典版)》,作者:古典
這是一本打破常規思維的書。什么方面的常規思維呢?它就是安全感。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其實都是在尋求兩種安全感:精神上的安全感,物質上的安全感。
相對來說,物質上的安全感易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卻很難得到。
可是,精神上的安全感,往往是由內向外擴展而得到的,但是我們的行事,卻是在依賴別人的認可而想得到暫時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期望得到別人的贊賞、鼓勵、認同,我們也希望能得到孩子的順從,滿足我們想要掌握的安全感。
也就是說,如果別人不認可我們的期望的行為,那么就會傷心、失望、敏感多疑,甚至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
作者古典的思維很是具有開創性,太多的思維與七零后之前的人是非常不同的,甚至很大一部分八零后都被他遠遠地拋在了身后。
古典的想法并非完全正確,但值得借鑒的東西真的不少。
第八本:《不要等到畢業以后》,作者:秋葉 黃曉敏
絕大部分家長,我們都在期望孩子成長為最好的模樣。可是這個最好的標準,往往是站在我們固有的經歷和經驗之上,至于孩子想要什么,其實很多時間,都被家長忽略了。理由便是:你這么小,懂什么?
是的,孩子不小,不懂什么,所以家長要求怎樣就怎樣。直到有一天,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家長面對日益快速發展的社會,也有茫然不知所措。
但有幾個點是達成了共識:工作、掙錢、結婚、生子,完成新一輪的人口繁衍。
這樣的生命路程,其實是沒錯的,不過,方式和結果是不是孩子需要的,作為家長并不太清楚。
這本《不要等到畢業以后》,看似是為大學生而寫的,但我倒認為作為家長,可以提前看看。
現在我都一直在想,如果這本書的誕生日期再提前個十五年,那么我的孩子成長會不會比現在更好一點?
我當然是在為孩子規劃著些什么,不過,卻不是希望他完成我的夢想,而是在規劃著幫助他去做他想做的事。
對孩子的規劃,不用太詳細,因為世事都在不斷變化,但規劃一個大體的成長方向,和怎樣才能輔助孩子成長,卻是必要的。
所以,與其等孩子自己去摸索如何規劃自己,不如家長先在心里規劃一番,最后成為孩子的助力。
第九本:《好好工作:在職場中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作者:懶人老貓
作者懶人老貓作為職場咨詢人,她見到了太多職場上的坑。不要說那些才初出大學校門的孩子,就是我們這些活了一大把年紀的人,在職場上,還在會摔著跟頭。
特別是在職場人際關系方向,這是很多人缺點,甚至是死穴。懶人老貓把這些坑一個一個地指了出來,就是希望讀了這本書的人,少踩一些不必要的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坑。
想要實現自己在職場上的抱負,技術能力重要,人際關系也同等重要,畢竟單打獨斗這種事,在與人合作的大環境中,是不存在的。
同樣,把職場上的人際關系問題轉換一下,也就可變成家庭教育方面親子關系的問題。因為太多的溝通問題,其實是相通的。
有些事情,自家人關起門來好好商量學習,是比在外吃盡苦頭也不知道錯在哪里要得好多。
第十本:《刑法學講義》,作者:羅翔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去犯罪,是因為有道德作為準繩,約束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干凈而純潔。
人性本善,但同時人性也本惡,善惡同時依附我們而存在。為什么?因為生而為人,我們是有情緒的,是會沖動的,是會憤怒的。
在情緒激烈的情況下,口出惡言,是輕的表現,更為沖動的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危害他人。甚至,有些起來很安全很老實的,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作惡。
比如那些被稱為鍵盤俠的人。
如果我們懂一些法,會不會好些呢?我想,會好很多的。至少我們知道犯法之后要付出時間與金錢的代價,甚至生命的代價。
如果家長多懂一些刑法,那么學校里的孩子們就會少一些霸凌的行為;或者在遭遇霸凌的時候,知道如何來保護自己。
我們都知道法律對于社會的安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學習一些法律常識,不僅僅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好,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一樣的好。
以上十本書,只是一個與家庭教育有關的種子,如果這些種子能被種下,被澆灌,那么我相信它就會慢慢長成參天大樹。在人云亦云的環境中,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了。
2021.11.19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