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商課堂(職場高情商對話)
本文看點:我們都知道“不與傻瓜論短長”,可一旦碰上“爭”的困局,總忍不住“論”了起來,結果反倒中了對手的圈套,自己卻成了傻瓜。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職場上如果沒有“爭”,一團和氣,那么大概率遇上危機就扛不住了。成為領導者之后,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創建激勵玩法,讓底下的小伙伴“爭”起來。
“爭”亦有道。
我曾在《歡樂頌》里被這么一句話觸動:不與傻瓜論短長。
當時,我并沒有覺得身邊的同事是傻瓜,反而覺得他們都聰明得很,大智若愚罷了。
倘若總與身邊的同事論短長,那可顯得特別傻。
因為大多數人論短長是為了爭一口氣,偶爾鉆牛角尖,并沒有真正的進步。
而且在爭論的過程中,我們有時自帶情緒而不自知,說得多了更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反而更容易掉進對手的圈套里。
講到這里,我得說說“爭”、“辨”和“論”的區別:
- 爭:想把無法分享的事物占為己有,而做出利己的行為;
- 辨: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動機,而對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做出攻擊性行為;
- 論:找一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滔滔不絕地探討某個問題的行為。
顯然,三者是不同的行為,但也有共通點,如若處理不好,都有可能變成“斗”。
一旦“斗”起來,那可得拼情商的。
如若情商不高,估計才出場就被對手K.O.了。
舉個例子。
曾經有位同事超愛顯擺,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嘴上老愛論些有的沒的,聰明人聽聽也就罷了,反正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我們也不會受傷。
可偏偏就有同事較真,還較上勁,怎么拉都拉不住。
后來那位較真的同事論贏了對方,可是傷了彼此的和氣,這上班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還真是尷尬到不行。
在老板和領導眼里,他們兩個都被打上情商不高的標簽,自此不被器重。
我由此發現,很多瑣碎的事情,其實都逃不過老板雪亮的眼睛,只是裝作不知道而已,明知卻故作不知亦是情商高的表現之一。
至此,我特別喜歡且深刻理解了“明爭暗斗”這個成語。
爭,是放在臺面上的競技,而斗,則是難以揣測的內心戲。毋庸置疑,我們更喜歡明爭,越爭就越刺激出自己向上的決心。
可暗斗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陰暗,有城府或能保護自己,若城府太深則容易變成孤寡英雄,除非戰斗實力超強,否則前路怕是難行。
我們就來講講如何“明爭”,最常見的職場“明爭”,是在公司銷售部,誰都對銷冠感興趣,因為提成多,還能拽上一個月。
客戶就像一座城池,打下自成江山,情商不夠的同事還真做不到銷冠,這活兒還是高壓的,畢竟每個月的業績指標就擺在那里,要是只能拿到基本工資,那這銷售人員著實可憐。
更可憐的,是大多數公司的銷售部門,都喜歡把成績曬出來,干得好與不好,是誰都看得到的,那些每個月墊底的同事,有一個月的時間都低著頭走路。
前陣子,我還看了一個搓心窩的視頻,說是窮得好好的,干嘛月底提個醒,想來還是挺應景的,但這就是“明爭”,當然不排除“暗斗”的可能。
如何“明爭”?
- 明確的共同目標,各自努力;
- 知己知彼,不必把自己成事的方法放到臺面上,但可以分析對手的策略;
- 戰在所難免,要有正向的攻擊方法,就事論事,切忌暗算。
不久之前,一位比較年長的領導給我們做了分享,訴說他在將近26年的職場生涯里,最深的感觸是“斗”。
他說,“斗”是會上癮的,而且可能會“斗”上十余年,最后可能“斗”得有你沒我,也有可能“斗”成兄弟。
很多年前,“斗”是比較簡單的,擺在臺面上各自出招,明著來的,暗中使壞的,其實都有,就是缺了稍微好一些的環境罷了。
比方說,以前他們賣東西,想找個金主是真的不容易,斗來斗去就為了五斗米。可現如今,爭不過的客戶,大不了再開發新的市場,這是“爭”。
這位領導在離職前,就給我們留了一句:常與同好爭高下。爭,對于我們來說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爭”不是“斗”。
這一點,在《歡樂頌》里便有很好的例子。
比方說,安迪喜歡與有實力的對手爭高下,在職場上擊敗對手,可表現出來的依然是高情商和工作實力。
曲筱綃就喜歡斗,她的條件好,對事業沒有太多追求,自然不愛“爭”,但她的性格也不愛“讓”,就愛和身邊人“斗”著玩,給人一種不需要情商的感覺。
總而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爭斗。遇到“爭”和“斗”,我們應先辨別當下的狀況,若是“爭”倒也無妨,若是“斗”則能避開就盡量避開,或把“斗”轉變成理性的“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