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是聰明的表現(會撒謊的孩子更聰明)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撒謊在很多家長看來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品質,所以發現孩子說謊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指責批評,甚至是打罵孩子!
但是心理學家對于孩子說謊卻有不同的看法。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左右說謊的概率為20%,三歲左右說謊的概率達到50%。
而孩子在2~3歲的時候,他的思維比較簡單,但如果孩子學會說話,其實就代表著他能運用大腦做相對復雜的邏輯思維。
想想孩子必須要懂得別人心里面想什么,還要編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謊話,其實代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比較強,也代表著孩子的邏輯思維比較強!
如果家長對于孩子說謊的行為批評指責甚至是打壓,極有可能會導致孩子邏輯思維語言能力的提升受到影響,影響到孩子的智商。
所以面對孩子說謊,家長要了解不同的謊言對于孩子來說代表著什么。
孩子不同時間段說謊,發出的信號不一樣,家長要學會教育
★2~3歲:代表著孩子智商比較優越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孩子在2~3歲屬于前運算階段的初期,孩子這個時候思維是不可逆的。
而且孩子也沒有什么道德的觀念,他在說什么話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
比如你規定了三歲孩子要吃飽飯才能吃零食,那么你在問孩子吃飽了沒有,可能孩子還沒有吃東西,卻告訴你我已經吃飽了,甚至還會拍拍自己的小肚子,用渴望的眼神看著你,希望你給他零食吃。
三歲的孩子為了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想辦法撒謊騙大人,其實代表著很聰明。
★3~6歲:孩子有兩種撒謊的情況,一種是無意一種是有意
無意撒謊是因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他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
比如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個毛絨玩具,他并沒有把這個玩具當成玩具,而是當成了他親密的小伙伴,他有時候會跟著這個玩具說話聊天,甚至會想著把零食也分給這個玩具吃。
所以孩子上幼兒園就有一首很出名的歌叫《泥娃娃》,這首《泥娃娃》其實就代表了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把身邊的玩具當成小伙伴!
而孩子因為想象力非常的豐富,所以他有時候會把自己腦海中想象的東西,當成真實的事件表達出來,這種是無意的撒謊。
但有一些孩子會因為做錯事情不承認推卸給別人,隱瞞一些事實來撒謊,作為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誠實”的標簽。
比如孩子非常的想去兒童樂園玩,在小伙伴來找他的時候,他就跟小伙伴說昨天媽媽帶我去兒童樂園玩了,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有蹦蹦床,有搖搖車,還有旋轉木馬玩得可開心了!
這就是孩子的有意說謊,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應該跟小伙伴說,假如昨天媽媽帶我去兒童樂園玩那就好了,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
發現孩子是有意說謊,家長可以委婉地告訴孩子,自己知道他說謊了,讓孩子明白,通過說話來達成目的不太現實,慢慢的孩子就不愿意說謊了。
★7歲以上的孩子說謊
《天生會說謊》這本書寫道,7歲孩子如果還愛說謊,他其實內心是不安的。
也就是孩子到了7歲以后,他其實知道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他其實并不是很想說謊,到了孩子7歲以后依然說謊,可能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了。
比如家長對于孩子過于嚴厲,導致孩子一旦做錯事情就擔心被懲罰,所以通過說謊來逃避這種懲罰。
或者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低,導致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就會讓孩子通過說謊來尋求父母的關注。
父母一直在忙,孩子在自己玩玩具,叫媽媽快點來陪我,媽媽說你自己玩吧,媽媽要先忙一會兒。
后來孩子的手不小心碰傷了哇地一聲叫起來,媽媽馬上沖過來陪自己,就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生病了或者受傷了,媽媽就會關心自己。
所以孩子可能會為了得到媽媽的關注而欺騙媽媽,“媽媽我肚子疼,媽媽我不舒服”,這時候就能得到媽媽全身心的關注,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所以他覺得撒謊是有意義的,剛好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
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說謊背后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矯正孩子說謊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