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溝通,孩子才能聽進去呢(怎么溝通,孩子才能聽進去話)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在與陌生人的溝通中,會注重方式方法,關注對方感受;而在親密關系中,往往口不擇言,常常爆發矛盾。
親子關系尤為如此。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年輕人成年后拼命想要逃離原生家庭。
所以說,親密關系也需要良性溝通。恰當的溝通會讓關系更親密,反之則會讓雙方越來越有距離。
當我們意識到“我不太會說話”“我不太會與人溝通”時不用悲觀,因為能發現這一點,就已經領先很多人了。
溝通本就是一種需要通過不斷“練習-反思-總結”習得的能力,并非人人天生都能做好,否則《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也不會那么暢銷。
今天我們想聊的是,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通過何種方式方法,才能既不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又能達成溝通目標。
親子溝通中 4類典型家長
在親子溝通中,通常有以下4種類型的家長,歡迎對號入座:
1.回避型: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想溝通,希望問題自己消失,或者別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2.權威型:小孩子懂什么,盡量別跟TA廢話,我說什么TA做什么。
3.朋友型:愿意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愿意向孩子展示自身的脆弱和情緒。
4.嘮叨型:喜歡說話,喜歡操心,喜歡重復,認為“多說即有效”。
以上四種類型中,第四種與前三種的分類維度不同,并非并列關系。
但由于此類型普遍存在,且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小的影響,所以把它列入其中。
對號入座之后,相信大家已經開始對自己所屬類型的利弊進行思考了。沒有哪種類型絕對的好,也沒有哪種類型一點好處都沒有。更或許,您本身就是復合型。這都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要回憶自己的大多數行為更傾向于哪一類,從而進行反思,找到溝通的誤區,避免陷入誤區,進而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親子溝通的3大誤區
通過上述分類可以看出,溝通最大的兩個誤區就是“逃避溝通”和“過度溝通”。
【逃避溝通】
這點70后、80后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這兩代人大多都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
逃避溝通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放養”。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能及時溝通給予支持,可能會給孩子兩個信號:
1.家庭并非自己的后盾,向父母求助是無效的;
2.遇到問題時,只要逃避,問題就不存在了。
這不僅對雞娃毫無益處,影響學習積極性和效率;也會讓情感細膩的孩子長期找不到情緒出口,感受到“不被愛”;更會讓性格相對軟弱的孩子效仿此法,形成回避型人格。
逃避溝通的情況,在如今“全民雞娃”的年代已經很少見了。如果既雞娃又逃避溝通,孩子大概率無法達成家長的期望。
【過度溝通】
如果說,逃避溝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鍛煉,那么過度溝通則很難找到“利”。
第一,單方面的過度溝通會壓縮對方的表達空間,使溝通變成自我意識的宣泄。
尤其在與孩子溝通時,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才是我們溝通的目標,如果一味只顧自我表達,而不懂得傾聽,那么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孩子的想法,解決問題更無從談起。
第二,引起厭煩情緒,使得對方敷衍應付,影響溝通效果。
這在親子溝通中特別常見,尤其是在幼兒園、小低年級家長的身上。由于急于想讓孩子懂得人生大道理,所以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講道理。
可孩子還小,根本聽不懂,就只能應付;而到他擁有自我意識、能聽懂的時候,卻已經聽膩了,于是產生逆反。
溝通是兩個人的事,當對方選擇屏蔽信號、只回復“哦”,那么就算你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本事,也無濟于事。
【粗暴溝通】
前兩種屬于極端情況,老一輩的人可能會經常陷入。而現在屏幕前的我們,應該已經盡力避免了上述兩種問題。但同時,快節奏的社會,催生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粗暴溝通。
粗暴溝通,簡而言之,就是只跟孩子講是什么、做什么,不講為什么。粗暴溝通背后的原因,大多是一味追求效率,失去耐心。
作為數學老師,我會在潛意識中有這樣的念頭:只教孩子怎么做,不講清楚為什么的,都是耍流氓。
長期被粗暴溝通的孩子,久而久之會對大人心存怨念,最終不再跟大人說心里話。而在學習文化知識時,也很容易陷入“我把題做對就行了唄”的誤區。因為TA接受到的粗暴溝通,從沒教過TA為什么。
實際上,孩子們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有的孩子甚至就是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是好事,是太好的事了。
所以當孩子發問的時候,一定不要敷衍,即使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要跟Ta說:這個問題有點難,爸爸/媽媽想一想,明天再回答你,好嗎?
而面對不愛思考、不愿提問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多多啟發TA思考,多給TA一點點時間,和空間。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
來到這一步,說明我們已經對“需要有效溝通”達成共識。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跟孩子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才能讓溝通更有效。
1.尊重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建議多使用“好嗎”“好不好”等商量語氣的詞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選擇、被尊重。
比如:先寫作業,再玩一會,好嗎?
如果孩子“不懂事”,回答是:我就想先玩一會。
那么我們可以問:那你準備玩什么,玩多久呢?
得到孩子的答案后,我們接著說:聽上去的確很好玩,那咱們不寫作業了行不行呢?那你覺得作業多長時間能寫完呀?
這一系列的對話看上去很啰嗦。
它跟嘮叨的區別在于:有來有回。
整個對話的過程不是一言堂,是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堅守原則。
2.傾聽孩子,適當打斷,引導孩子用簡潔明了的話表達自身意圖。
不得不說,有些小朋友真的很愛表達,讓內向的家長深受其擾。一直聽孩子說,的確會浪費一些時間,這一點老師在課堂上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對此我的策略是:
第一次認真聽TA說完,然后告訴TA:下次直接說XX,這樣更簡潔。
第二次如果孩子還是啰嗦,我會說:直接說答案,不要啰嗦。
如果效果不明顯,我會說:誰能用不超過10個字來回答這個問題?
3.給予孩子反饋,事事有回響。
“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響”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句話,常常被用來形容職場人靠譜。
對孩子而言,家長做到這一點也會讓Ta感受到被愛。孩子也會受到父母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成長為一個靠譜的人。
同時,回響不等同于溺愛。我們的回響也可以是告訴孩子:這樣不行,為什么這樣不行。
4.多使用“為什么”。
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為什么”對于孩子的重要意義。建議不僅不要打擊孩子的“為什么”,家長也要多問“為什么”。
比如,孩子提了一個大人看來并不正當的需求,無論答應與否,我們都該先問一句:你為什么想要這個東西呢?
我媽媽的方法也可以借鑒:你想要什么,要跟我說明理由,只要你能說服我,媽媽會滿足你。
如此一來,我在提要求之前就會先思考理由,并練習好多遍如何用更有說服力的語言表達出來。
5.否定孩子之前,先表達愛意;否定孩子之后,最好能給出更好的建議。
很多孩子內心敏感脆弱,需求被否定之后,會立刻感覺“大人不愛我”。
比如,孩子已經有很多娃娃,還想要一個。
家長在拒絕之前,應該先說一句:你要知道爸爸/媽媽非常愛你,但是你已經有好幾個相同的了,所以爸爸/媽媽不能再給你買了。
之后再給出建議:如果你特別想要,你可以幫爸爸/媽媽按摩或者刷碗,來賺取一定的工資。自己賺的錢怎么支配就自己說了算了喔!
溝通,原本是一件平等交換意見,從而使雙方都獲益的好事。
希望大家在未來的溝通當中,少說理由、借口、指責、批評,與孩子建立起良性的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