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孩子為什么愛撒謊(8歲的孩子撒謊是什么原因)
昨晚表姐打來電話,5歲的小侄女可兒最近越來越愛說謊。上個月可兒過生日,小伙伴送了一個裝滿畫筆的文具盒。可兒開心的說,“謝謝你的禮物,我很喜歡。”可事后,她卻告訴表姐一點都不喜歡那個禮物,但是為了不讓小伙伴傷心,她只能說謊。從那以后可兒越來越愛說謊。明明偷吃了糖果硬說沒吃,明明偷看了電視非說沒看。表姐問“這算品德不端嗎?這么小就開始撒謊了以后還了得?”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其實生活中像表姐一樣的家長很多,孩子兩歲后,他們發現以前那個乖乖寶突然開始說謊了。有人認為是自己教育出了問題;有人認為是孩子道德品德出了問題;也有人認為小孩子嘛,說謊正常不用管。很少有家長可以理性的看待說謊這件事,那么面對只有幾歲的孩子說謊家長到底該制止,還是等他自己懂事?
你所不知道的“謊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明白什么是謊言?謊言其實是有黑白之分的。
心理學家認為謊言有兩種,一種是以自己為中心,為了隱藏自己的過錯或避免受到懲罰而說假話,比如孩子偷吃糖果后,害怕父母責罰謊稱沒吃。這種謊言被心理學家稱為“利己主義謊言”,也稱“黑謊”。
另一種是以他人為中心,是為了避免傷害他人或取悅他人而說假話,比如上面說到的侄女怕小伙伴傷心所說的假話。這種謊言被稱為“利他主義謊言”,也稱“白謊”。
20 世紀80 年代末,Sweetser E.E提出,如果是善意的謊言或者為了能夠避免傷害他人而說的“白謊”,那么她認為這就不是說謊。現實中白謊比黑謊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因為“白謊”是以不傷害他人為目的的一種社交手段,所以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方面具有正向、積極的作用。這么說來,家長只要關注孩子“黑謊”的部分就可以了(下面所說的謊言均指黑謊)。
知道了謊言的種類,再來看下是否孩子都會說謊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孩子都會在2到6歲之間開始說謊。
加拿大心理學家塔爾瓦曾做過一個名叫“偷窺游戲”的實驗。他讓孩子們一字排開,面向墻壁坐好,讓工作人員在孩子們背后拿出玩具并發出聲音,孩子們要猜工作人員拿的是什么玩具,只要答對3次,就可以得到獎品。前兩道題目非常簡單,孩子們很容易回答。但第三道時,工作人員拿出了不能發聲的填充玩具,同時播放音樂卡片,孩子們都被難住了。這時,工作人員故意離開,并且警告孩子不能偷看。可當工作人員離開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偷看。
事后,工作人員問這些孩子有沒有偷看,2歲大的孩子會立刻承認偷看,部分3到4歲的孩子會否認,說自己并沒有偷看。而6歲大的孩子中,95%會選擇說謊。所以你看,隨著孩子心智的成熟,說謊的比例會逐漸增大。這么多孩子說謊,難道這些孩子的品德都出了問題嗎?
其實不是,德國教育學家施魯克教授曾說:“孩子有意義的說假話,是他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進步,孩子說謊,標志他有了想象力、開創性的行為,并與周圍環境打交道。”
是的!你沒看錯,孩子說謊并不是壞事
首先,說謊意味著大腦正在快速發育
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曾發表過一個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說謊時依靠腦部不同的部位,這些部位在其說謊與說實話時表現不一樣,說謊時腦部總共有 7個區域在活動,而說實話則只有 4個區域在活動,顯然說謊比說實話更耗費腦力。他們還發現,說實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心理過程,一般只涉及知覺與記憶,而說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還會出現動機沖突、決策等心理過程。
比如,孩子騙你吃糖。她首先要考慮:我吃糖時媽媽看沒看到,如果看到了我該怎么說,沒看到又該怎么說。接著,還會考慮用哪種語速反駁媽媽。當然,他們還會發揮想象力,告訴媽媽自己沒吃糖的那段時間在干什么,增加說服力。這么,看來說謊可是個系統工程。
其次,說謊表明孩子心智逐漸成熟。
孩子們在說謊時為了不露出馬腳,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話,隨時分析、判斷、看看是否存在破綻,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察言觀色,孩子們會通過觀察來推斷別人的想法和意圖,這對孩子心智的發展是一種促進作用。
同時,說謊話還表示孩子已經知道“不同的人知道不同事情”的道理。比如,有些事情是家長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有些事情是自己知道而家長不知道的。孩子們明白了說謊其實就是,一件事情我知道而父母不知道,那我就可能成功。就像前面提到的可兒偷吃糖果事件,她知道媽媽并不能確認自己有沒有吃糖,那么只要自己堅持沒有吃,就不會被媽媽抓包。
最后,說謊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強。
要讓謊言合乎邏輯并顯得真實可信,就需要孩子們擁有很強的自控力。說謊時孩子需要控制自己的語言、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可見說謊對孩子身體、情緒都有很高的要求;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撒謊時需要承受兩種壓力:一是潛在的懲罰 , 即說謊失敗遭到的懲罰 , 二是說謊本身構成的懲罰。也就是說,說謊對孩子在身體、心理上都是一種考驗,有助于孩子自控力的增強。
既然研究都確認了孩子撒謊存在積極的一面,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對孩子撒謊放任不管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8歲孩子之前的孩子屬于匹諾曹高峰期(Pinocchio Peak)他們由于成長原因會喜歡說謊話,而8歲之后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逐步建立了,這時候如果孩子還經常撒謊(這里多指黑謊),父母就不僅要管,還要有方法的管。
面對“黑謊”,家長要如何引導擺脫習慣性撒謊呢?
首先,避免問責,了解謊言背后的事實。
記得看過一個節目,小女孩依依突然不去幼兒園了,她告訴媽媽“浩浩總摸我屁股”,媽媽非常生氣的找了老師。老師找浩浩了解情況,浩浩委屈大哭“依依撒謊!我沒有!”。最后通過監控也證實是依依撒謊,為什么依依會無中生有撒謊呢?介入調節的育兒師通過與依依溝通發現,那段時間爸爸到家很晚,經常和媽媽吵架,她撒謊其實是為了引起爸媽的注意。
像依依這樣撒謊不是為了逃避懲罰的孩子有很多,所以就需要家長耐心的辯解孩子撒謊到底是為了什么。切忌千萬不能一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簽,你撒謊就是品德不好,這對孩子來說傷害更大。
其次,父母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誠實的重要性上,而不是撒謊本身。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其中獲得高贊的一個回答是:自己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玩到天黑了才回家。父親很生氣,質問他為什么回這么晚。他害怕受罰,就說自己在同學家做作業,忘了時間。父親自然是不信的,鐵青著臉說,說實話,不然揍你。他害怕挨揍,說了實話。結果,這一頓揍還是沒能逃脫。因為父親說,撒謊的孩子更可惡。也是從那時他學會了撒謊。
所以,建議各位家長平時教育孩子時強調誠實的好處,而不是撒謊后需要受到懲罰。比如選擇繪本時,《狼來了》這種強調被謊言所害的故事,就不如《華盛頓砍櫻桃樹》這種強調鼓起勇氣承認錯誤的故事好。
最后,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自身影響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說過:“如果不想讓孩子出現撒謊的行為,家長最好從自身做起。”
孩子很難懂到那些大道理,但他們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想要孩子誠實,父母就要做到言必行。保證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值,父母對自己謊言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謊言的態度。例如,平常答應孩子的事,盡量去完成,完不成也請誠懇的告訴孩子,為什么沒完成,你將會做出什么補救措施。只有家長樹立了正確的謊言觀,孩子才有可能正確對待謊言。
最后總結一下,愛撒謊的孩子并不是道德有問題。恰恰相反,8歲之前孩子愛撒謊其實是聰明的表現,但如果8歲之后孩子還在習慣性撒謊,那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