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有拖延癥做什么都很慢怎么解決(娃兒拖延癥怎么辦)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做事情總是喜歡拖拖拉拉的,本來十多分鐘就能夠做完的事情,非得用上一個小時的時間。要不然就是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再做。
孩子存在拖延癥是是極其不好的,如果改不掉的話,在孩子長大以后會有著諸多的影響。
可是一提到孩子的拖延癥,家長也是真的煩惱,也不是沒有管教過,但是還是沒有任何的效果,一時也不知道拿孩子怎么辦!
明天來得及,催什么!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已經上四年級了,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大孩子了。平時在學習上屬于班級中上等成績。雖然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王女士還是操了不少的心。
王女士的兒子從小就有一個毛病,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的,無論王女士說過多少遍,她的兒子還是老樣子,一直就沒有改過。
周五放學,王女士和兒子約定好周六在家寫作業,然后周日帶他去動物園,本來兒子答應的好好的,可是等到第二天的時候,當王女士再詢問的時候,得來的卻是這樣的答案。
“明天來得及,老催什么催,太磨嘰了!”王女士的兒子一邊看動畫片一邊不耐煩的對王女士說。
王女士接著詢問道:“明天你還要出去玩,那么多作業能寫完嗎?”
“肯定能,我晚上寫就來得及!”王女士的兒子說的十分的輕松,說完繼續看自己的動畫片。
無奈,王女士只好隨兒子去了,就這么一個寶貝兒子,而且學習成績還不錯,就更舍不得打了。
周日從動物園回到家已經是晚上了,只見兒子拿起書本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一直熬到了晚上十一點多鐘才寫完。
因為熬得太晚的原因,所以到了第二天起床也特別的費勁,王女士喊好幾遍才真的從船上起來。
這也就算了,就連平時早上洗漱也是磨磨蹭蹭的,每次走到學校都差一點遲到。王女士也試圖過要糾正兒子的拖延癥,但是似乎一直都是無濟于事。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拖延癥?
1. 受家長影響
事實上,孩子從一出生開始,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平時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是最多的。所以說家長對于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一些孩子出現拖延癥可能就是由于家長也存在拖延癥。比如說晚上吃完飯的碗明明可以立馬刷掉,但是由于暫時用不上,而選擇第二天早上刷掉。
再比如明明可以今天完成工作,非得要把工作拖到第二天,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孩子看在眼里,時間久了也會跟著家長學。
心里會想反正可以完成,那為什么不在最后最需要的時刻完成呢,這樣一來既不耽誤自己玩耍的時間,還能夠完成作業等等。
2. 惰性太大
由于家長都把孩子當成家中的寶,所以在家的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做,甚至有的家長還會替自己的孩子背書包,而原因只是怕他累到。
無疑這是對于孩子的愛,但是正是因為什么都不讓孩子做,才會讓孩子產生了一種惰性,繼而孩子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會出現拖拖拉拉的狀況,甚至不想去干這件事情,但是出于無奈,還是會拖拖拉拉的將這件事情完成,只不過效果可能是差強人意。
3. 做事情沒計劃性
很多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計劃,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喜歡,也是造成拖延癥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為孩子沒有一個計劃表,所以對于時間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概念,繼而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出現磨磨蹭蹭的現象,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種拖延癥。
4. 沒有好的生活習慣
由于家長總是會慣著孩子,所以很少會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睡覺會很晚才睡,起床的時候,家長叫才會起來;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吃的很慢,這都是由于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喜歡造成的。
從而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注意時間觀念、拖拖拉拉的,所以才會形成拖延癥,所以說養成良好的生活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