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孩子像神經病(叛逆期孩子像是精神病)

大家好,我是Maco.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我曾在《老師請回答》的節目里,看到過這樣一個家庭:
爸爸媽媽在外打工,讓孩子獨自一人上學。
在這期間,除了要錢,孩子幾乎跟父母沒有任何溝通。
在節目中,孩子坦言覺得父母跟神經病一樣,看見他們就來氣。
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孩子:對學習也沒了興趣,不但成績下降,跟父母的關系很糟糕。
很多父母把這樣的情況歸咎于青春期叛逆。
但是,仔細想想,孩子把父母當成“仇人”,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往往是容易被父母忽略的。
節目里那個把父母當成“仇人”的男孩在接受心理老師的測試時,他的表現卻出乎意料。
心理專家讓男孩從4個代表家庭成員的玩具中選擇一個時,他選擇了最小的那個。
男孩給出的回答是:“它最小,需要被保護。”
心理專家通過對男孩的行為表現,推斷出:“男孩其實很戀家。”
雖然表面上他卻把父母推得很遠,實際上他的內心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非常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心理專家認為: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很容易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動力。
男孩的不安全感,導致了他跟父母的關系不和諧,并且影響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心理老師最終發現,男孩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情緒得不到有效的釋放。
他在學習壓力比較大,想偶爾放松時,媽媽不但不理解,反而嘮叨沒完。于是,他賭氣不做作業,讓老師叫家長,也是希望引起父母的更多關注。
以至于后來,他完全不愿理父母,也是因為心里有氣。
可是這些,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其實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很多看起來不理智的行為,并不完全是青春期叛逆,有很大部分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堆積導致的結果。
心理專家說,孩子在被負面情緒控制時,通常會有兩種表現:
1.不分對象地隨意發泄情緒,導致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2.過激的自我傷害行為。
圖片來源:《隱秘的角落》
比如,小華的父母對他的要求十分苛刻,要求他每次考試都要“年級前三”,小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有一次,小華終于承受不住壓力病倒了,那一次他發現考試前生病,讓他有了一絲喘息的空間,不必承受考前的焦慮情緒和考后的問責。
從那以后,小華一到考試就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生病。
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叫做“繼發性獲益”。
圖片來源:《隱秘的角落》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托馬斯博士,經過40年的研究得出:情緒決定健康。
他認為,那些情緒長期不能得到釋放的人,會比平常人更容易出現精神、身體上的疾病。他們會非常敏感,感到不被愛、不受重視。
B站有一個叫《燈光之下》的視頻,主要內容是一個叫純子的女生講述自己得抑郁癥的過程。
她說:其實自己得抑郁癥,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當學業和人際關系出現比較大的壓力,然后家庭氛圍又不是很好時,她負面情緒就難以得到釋放,最終導致她確診了抑郁癥。
她確診抑郁癥后,老師和父母都很難理解: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其實任何疾病的本質都是心病,孩子也一樣。
他們的負面情緒并不會憑空消失,長期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任由它們堆積。
負面情緒就會攻擊孩子身體、精神,導致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是積郁成疾。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首先,父母不能成為孩子負面情緒的制造者。
曾經有新聞報道,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就從15層高樓跳下。
可能我們會覺得完不成作業只不過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干啥啥不行。
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在思考問題的視角,承受壓力的閾值,跟成年人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別的。
很多時候,父母的看法,其實并不適用孩子。
所以,父母對孩子要求不能過于苛刻,要盡量讓家庭成為孩子情緒的包容器,而不是制造所。
圖片來源:《隱秘的角落》
其次,家庭里,一定要允許孩子情緒的釋放。
很多父母一聽到孩子哭就非常崩潰,會立即讓他們閉嘴,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這樣,孩子的情緒就得不到釋放,負面情緒就會被堆積。
喜怒哀樂并沒有對錯,傷心哭泣也不丟人,請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給孩子自愈的空間和時間。
家長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時常關心一下孩子的情緒,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