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教育方式對不對(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對不對)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你有過被父母打罵的經歷嗎?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對于父母打罵形式的教育,你覺得對你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當你長大成為別人的父母以后,你也會學著父母當初的樣子,以打罵的形式教育孩子嗎?

打與罵,確實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但是否行之有效,就不得而知了。這一點,在很多人心中可能有數,但是卻不能對父母講,因為會被冠上,“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服管教了”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那么打罵教育,真的能夠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讓孩子成為父母所希望他們成為的,那樣的人嗎?下面,我們就通過兩個案例來看一下。
案例一:父母的打罵是最嚴重的負擔,就算上了大學也無可逃避
在大學生小李的印象中,從小到大,父母只會對自己進行打罵。事情做不好了,會被父母打罵;學習成績下降了,會被父母打罵;有時候哪怕只是說錯了一句話,也會被父母打罵。所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小李從來不敢跟父母開口,怕又被父母責罵。
在父母嚴厲地打罵教育下,小李不負所望考入了一所211大學。但是自從上了大學后,小李就遇到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課程的困難,以及周圍同學的優秀,讓小李產生了極其嚴重的挫敗感。于是他迷戀上了網絡游戲,因為在網絡游戲里,他可以不去想那些讓他煩心的事情,也不用去應付父母的責罵。
可以看到,父母的打罵就是小李最嚴重的心理負擔,就算上了大學也無可逃避。
案例二:困難只是一時的,媽媽一通電話罵醒迷茫的女兒
小張,是一個非常自律、自信、自尊、又懂得與人相處的優秀大學生。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她總是會第一時間去安慰別人。但是大二的時候,小張也遇到了一個心理上的坎,一直走不出去,她競選學生會干部失敗了。
因為競選的失敗,小張陷入了自身的迷茫,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來精神。不得已,小張打通了媽媽的電話,想得到來自媽媽的一些安慰。結果媽媽接起電話就把小張罵了一頓,“你不是平時挺會安慰別人的嗎?怎么輪到自己了,你就沒辦法了呢?”“在我印象里,你是一個有自信的堅強女孩。可是我不知道,你竟然這樣懦弱!”
整通電話,小張沒有說一句話,就被媽媽罵得掛斷了電話。掛斷電話以后,小張情不自禁哭了出來。媽媽那一句“你竟然這樣懦弱”,太扎心了,她在腦海里不停回想著那一句話。
終于,小張停止了哭泣,又一次自信勇敢地抬起了頭,因為她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不就是一次失敗嗎?有什么過不了的,大不了重整旗鼓再來一次吧!”就這樣,媽媽一通電話罵醒了迷茫的女兒,讓女兒明白了“困難只是一時的”這個道理。
所以說,教育中打罵孩子也是講究方式方法的,而像下面這樣打罵孩子,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1、只要孩子一犯錯,就打罵孩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圣人還難免會犯錯呢,更何況孩子了。所以要容許孩子犯錯,不要孩子一犯錯就打罵孩子。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孩子不僅記不住自己被打罵的原因,還會與父母產生隔閡感。就像案例一中的大學生小李一樣,遇到困難了也想不起父母,只會選擇逃避。
2、不問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
因為被父母冤枉而被打罵,在孩子心里永遠是最深的傷。所以請一定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因為會對孩子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
3、在吃飯或睡覺前打罵孩子。
吃飯和睡覺前打孩子,對于心理學家來說也是一個忌諱,因為吃飯和睡覺前是人一天中最輕松的兩個時間,可以不用理會學習,也可以不用考慮其它事情。假如這兩個時間打罵孩子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吃飯和睡覺前這兩個時間適合做的事情是,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溝通交流的事情可以是關于孩子的事情,及時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可以是有關家庭和社會的事情,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正確合理地看待家庭和社會。
最后,對于父母打罵形式的教育,你如何看呢?歡迎留言討論!也謝謝朋友們每一個點贊、收藏、評論和轉發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