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關注孩子安全教育(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讓我們覺得)
?面對學校在安全教育問題上的被動、尷尬位置,校園管理者們在諸如校長問責制、國家獨生子女式的家庭狀態等問題的威懾下可謂有心無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停留在防范安全意外這個粗淺層面。可是,多數人口中努力強調的“防范”只是安全教育的“術”的問題,脫離了整個教育體系和教育規律本源的安全教育,無法保障離開了校園的孩子們的“安全”,比如進入社會后由心理問題等誘發的更為廣闊蕪雜的生命安全問題。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安全教育是“道”“法”“術”三層次相結合的邏輯系統教育。當安全教育僅僅停留在“術”的層面上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從學校這個具體層面上切入,從教育的規律和內涵進入,采取政策上的“自上而下”和教育一線的“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尋求出路。
從教育的本源來看,安全教育背后真正的核心問題乃是作為整個教育靈魂的生命教育。教育應該把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鮮活的生命來看待,進而研究生命的價值、意義和發展規律。可以說,一切教育都以生命教育為邏輯起點。
太過“聽話”的孩子就是個“問題”孩子,而造成他如此聽話的原因依然是成人的教育觀念問題: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這種觀念導向下,生命的珍惜觀和由此產生的自救意識退居二線,生命教育缺位問題成為必然。
從安全教育意識淡漠情況下衍生出的生命教育缺位實際,讓人們在這個事件中難以理解孩子的“不自救”行為。好多事件反映出來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求生意識的嚴重缺失再一次印證了“圈養”孩子身上的兩種極端。
一個極端是過于聽話。“圈養”孩子極少進入野外自然環境,缺乏對生命質感的觸摸和由此產生的認知體悟,因此不能產生清晰的生命意識。自保自救對于“圈養”孩子來說,是無法正確理解的行為。另一個極端,則是他們的心理異常脆弱,批評和懲罰對于他們而言是難以施行的教育方法。而批評和懲罰卻恰是催生出生命成長的鈣元素與責任感的必要條件。
當人們一味奉行賞識的教育策略時,一個只是充滿自信心的孩子依然無法獨立行走于社會,因為他的雙腿缺乏責任感這種必需鈣質。而教育部于數月前出臺政策規定來捍衛和保障教師批評學生的權利,在這種語境之下,有著今日中國教育不能回避的諷刺性邏輯。 這兩種極端,根本上而言可以歸結為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體系問題。它們帶出的各種現象也正是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所要解決的問題。
生命教育,是整個大教育的第一課,引導學生處理心理危機、建立清晰的生命概念。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才能克服舊有教育觀念體系造成的諸多弊端,讓“圈養”的自己真正成長。而這之中,首要的便是教育工作者能夠做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切實努力。
?生命教育包含三個呈螺旋式上升形態的層面內涵。安全教育是第一個層面,是底線。學校通過設立安全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重新認識生命的定義、意義、價值。而安全教育這個層面又以兩個方向為基礎支柱:其一是面對意外傷害時怎么對待生命的問題,用生死問題的探討來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生命;其二是學生的心理安全問題,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關注其心理衛生,引導其進行情緒狀態的良性轉化。
生命教育的第二個層面,要求施教者順應和尊重生命發展的一般規律,以“率性修道”來推動整個教育的高效能發展。當下各種教育過程都存在違背生命基本規律的現象,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 ,無一例外。
教育需要回到原點,即生命的發展規律上來,才能正確看待和導向今日的教育態勢,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實踐。作為一個每天泡在學校的教育實踐家,教育需要 “落實到課堂”,呈現一種尊重生命的本真原態。而對于一些已經取得共識的生命基本規律,比如主動性規律、階段性規律等,都要提出要以嚴謹的姿態來積極重視和響應。在功利和浮躁成為一種我們無法選擇的思潮的當下,“率性修道”的提出正在召喚教育回歸生命發展的自身邏輯。
面對當下名目繁多的教育流派,林格認為應該以是否尊重生命發展規律作為標準給予評判。各種流派對教育提出了一些極為有利的模式和策略,而順應生命發展規律的導向將會提升各家流派探索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其將會始終遵循教育宗旨和目標的原點指向。另外,以課堂為中心的現行教育過程更是要以此層面為契機來建立新的課程教育體系。
生命教育的第三個層面,是從文化的哲學視角來探討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確立為以人文、和諧為導向目標的大教育,教育實踐和改革順勢而為。教育作為整個國家未來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引領文化的走向。林格說,對于我國而言,文化走向發展到以人文、和諧兩個維度來謀求整個社會的進步,可謂來之不易。把人文、和諧作為最高層面的生命教育,既能抽象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又能面向、融入世界,二者統一構建出整個教育文化的特色主旋律。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關鍵,此引導的順利實現可以通過設置生命教育的校本課程來達成。生命教育作為大教育,其實存在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就是生命教育應該成為一堂特色課程出現在所有學校,而這是每所學校都能有所為的地方。因為一本簡單浮泛的學生自我保護手冊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生命安全問題,更需要我們重構生命教育的課程邏輯。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四個階段中,生命教育的主題和關鍵點各不一樣,這就為分年級分年齡設置板塊課程提供了依據。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嘗試研究和開發生命教育的校本課程。新的課程邏輯的第一個模塊,就是體驗,讓孩子在體驗中獲得對生命的感知。第二個模塊是感悟,有孩子自己參與的東西,才能悟出屬于自己的知識技能。第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自我保護、心理衛生、心理安全等方面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第四,通過反思獲得智慧,對各類安全事件進行反思,比如踩踏事件很容易避免,就是簡單的“上下樓梯靠右走”。樓梯中間有條“生命線”,它決定了秩序問題,就足以避免這類安全問題。
新的課程邏輯指向兩個使命,即喚醒學生真正的生命意識和引導學生在生命教育問題上進行自我教育。日本、德國等外國的生命教育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生命教育第一層面——安全教育中對生命的認知體驗。日本倡導的春游、夏令營等活動就經常讓孩子在野外體驗真實的生死感覺。而這方面,我國卻有較大缺失,“圈養”孩子的生命意識因為缺乏體驗性活動而較為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