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暑假,家長們都很緊張,一個假期各個調皮搗蛋的神獸回到家里,大人要干活工作管不住,這時候私自外出游泳的孩子就很多。家長害怕,老師也害怕,這幾年很多初中小學老師們也要不斷的行動、不斷的提醒:假期不要去水邊游泳!
這幾年高校也開始宣傳,甚至一些老師明確提出禁止游泳。禁止游泳與年輕人包括小學生兒童對水的愛好和興趣是矛盾的。人從水中進化而來,從羊水中泡個一年半載,對水就是天性,靠禁止和阻擋是不行的。或者說禁止了初一,禁止不了初二,就是讓所有的老師假期不休息天天到河邊湖邊嚴防死守,也阻止不了孩子們對水的熱愛。
游泳很舒服,但安全第一
因此這里就必須去面對水以及水帶來危害的問題。沒有水不行,但是玩不好就出風險。所以每年暑假,溺亡的新聞不斷,每一起都讓人扼腕嘆息。畢竟這都是生命。
關于溺亡,都不陌生。過去在村子里、鄉鎮都有很多的耳聞,而且溺亡的人有大人、小孩。如今新聞的播報,網上的信息,看到的也很多。
如何避免溺亡,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靠什么?依靠家長?依靠老師?依靠社會?
怎么辦?禁止玩水?禁止游泳?填了水庫大江大河?一輩子不到水邊去?
這里邊真的去思考,怎么防止溺水的問題。
一、防止溺水,根本在于思想認識、行為管控與青少年興趣的沖突
溺水的危害顯而易見,但是每年都會發生,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但是為什么屢禁不止?分析下,原因有幾個:一是小孩子管不住。小孩子對水有偏愛,誰家孩子都不可能嚴格禁止其接觸水。二是大人也喜歡玩水。
而如何防,肯定是做不到完全禁止的。回憶小時候玩水的經歷,那時候第一次玩水如果不是父母的故意,或者有大人的看管,都是免不了一頓暴揍。我的記憶很小時候,大人們就帶著在池塘里玩水,那時候沒有游泳圈,就用大人的褲子。隨著大人玩水,而后小朋友一起玩水,玩水的范圍可以包括村子里所有的有水的地方,小池塘、河溝、河里、機井、水庫,從池塘邊玩,后來在池塘里走,而后慢慢的浮游,最后在水庫里暢游,機井里往下跳。
與水共歡 不要麻痹大意
從不會游泳到會游泳是有代價的。突出的就是喝水,那個時候池塘的水很臟,但是要學會游泳不喝水不行,在池塘里走著被各種尖銳的物件割傷,當然最厲害的還是跳下去上不來。
要防止溺水,首先就是讓小孩子遠離水。這一塊是目前教育和管理的重點。但問題是很多人意識不強,農村孩子到水庫池塘游泳,是經常的事情,大人不在家或外出打工,沒人管得住。小孩子自己又不能管理,而且往往是群體性行為,一群小朋友在一起不玩水不可能。怎么給他們講,他們也會偷著去。這樣的教訓,很多會游泳的農村男孩子都有。到家里被父母暴揍,但是還是擋不住對水的向往。
興趣,靠擋是不行的。要疏導。
二、溺水,具有主動和被動的特征
溺水,到水里上不來的,一般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主動。去游泳、去救人。游泳的有高中低的層次,一般水平低的受到威脅的多;游泳還有場所的問題,大海水庫和小河溝不同,和池塘不同;環境不同、體力不同,或者遇險。這里邊各式各樣,小河溝淹死人也正常,需要就事論事。
救人也有高手和非高手。而見人落水去救人一般是人的本能,而這個本能就會出現有救人本領和沒有救人本領。這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關于救人然后因為操作不當被拉下水而溺亡的現象最多。比如一個村子十幾個小孩或者三五孩子游泳,一旦有一個出現問題,其他孩子就會去救,而救人是需要學問的,特別是水中救人,水性一般不要冒險救人。高中時曾在水庫中救人,被救者不會游泳,抓得很緊。這樣的情況大人們都講過,還說了很多招數,什么棍子打暈,或者直擊面門,或者打后腦勺,或者用單子裹了,實際上在水里救人就在幾秒鐘時間,想不到那么多。個人分析很多小孩子群體性溺亡的,一般都是如此,伙伴落水,緊急去救,方法不對而發生悲劇。
如魚得水
二是被動。一般是不會水的人被弄到水里去,自己一不小心掉水了,或者被人推進了水里,或者突然的災難。對于被動的來講,會水的活下來的機會多,而不會水的一旦周圍救濟不夠,溺亡常常是100%。因此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坦特尼克號主角男女落水的場景,她兩個幸運的是會游泳,不然下去不要睡到北冰洋就是池塘里也會淹死。而日常被動落水的情況很多很多。因此,不要覺得自己與水無緣,生活中很多事都無法預料。
三、會水,比單純的禁止為好
防治溺水,核心是會水,懂得保護自己、保護別人。在上述的這兩個主動與被動中都會死人。而主動游泳導致死亡的還是會少一些,畢竟多了一層防護的技能。
(一)關于淹死的都是會水的悖論。不過問題就出現在這里,一方面很多人會講,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另一方面,人們講不接觸水就不會溺水。前一個說法,現在很流行,覺得會游泳的死亡的可能性大。古人言“善騎者墜于馬、善水者溺于水、善飲者醉于酒,善戰者歿于殺”。這句話據說是莊子說的,也有人說是后人杜撰。不論怎么說很有市場。
淹死的都是會水的,這個論調講了很多,一是大人告誡小孩子不要輕易去玩水。二是玩水、接觸水會多了溺亡的可能和機會。這就如同炒股一般,只有炒股的人才有賺錢和賠錢,不炒股的不會。
如此理論去控制溺亡會有一定道理,讓不會水的遠離水,這本身就是一種保護。也因此,一些人一輩子不會水,這也正常,個人選擇。不過這里需要一種解釋,不會水的遇到被動落水危險性增加百倍,而會水的就會少了很多,這一點要重視。
實際上很多人對淹死的都是會水的進行過解釋,這種說法靠不住。
(二)會水,有利于保護自己
當然一些人說,會水的喜歡逞能,這就另當別論。起碼我們知道,再遇到險情救護落水人的專業人士,他們會水就是一種對群眾生命的保護。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像專業游泳選手,或者救生員一樣,我們都是凡人。但凡人也應該學會游泳,有些水性,這樣在被動落水時就有效的保護自己。
關于游泳溺亡的調查,現在還沒有十分權威的數字。究竟是會水的淹死的多還是不會水的淹死的多呢?一些資料表明,是不會水的;也有資料表明,內陸比沿海死亡率更高。
這里的問題就是會水的水平,日常很多人會水,實際上僅僅是傻瓜級別的,菜鳥級別,但很多時候喜歡游泳的小孩子都喜歡吹牛逼,這是過去的通病。比如在寂靜或水庫中游泳,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茬又一茬,大孩的勇敢常常會刺激到小孩的不服氣,從而會經常看到一排排裸體小男生接二連三的跳入水中。
在水中水平就有一二三等的區別。水域很多,各式各樣的都有,不熟悉的水域最危險。因此,自覺一般水性的要減少冒險。不要單獨野外游泳,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要在沒有人監護的情況下游泳。
四、防溺亡,需要的是面對恐懼的心態
很多人溺亡,特別是會水的,一般死亡來自于意外,被水下東西纏住,或者被落水者抱住等。不會水的,基本上就是恐懼。而在陌生水域,或者有一定險情的,比如陰面的水域、寬闊的水庫大河大江等,森林中的水域,或者落單時,也會增加會水者的內心恐懼感。
恐懼感很容易把人帶入溺水的困境,加重內心的崩潰,進而更多的耗費體力,出現意外。
安全,安全
從防溺水講,對于會和不會的,都要在突發事件時,沉著冷靜,即使是不會游泳者。須知在水中的慌亂,就會增加很多的風險。因此,在教育和預防時,都要給落水者講到,面對生死那一刻,不要拼命掙扎,要堅持、要放棄恐懼,不要絕望,要冷靜。很多時候,都是絕望把這些孩子推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