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近百天了,很多父母都看開了。
“我什么課外班都不給他報了,讓他快樂一點。”
“我從來都不約束孩子,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看他夠不夠自覺吧。”
……
家長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那些指望孩子自覺的家長,沒看到孩子正在遭遇滑坡危機。
養孩子,本就需要費心費力,豈有不勞而獲的道理。
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
教育路上,最不能偷懶的正是父母。
教育回歸學校后
孩子更容易拉開差距
“雙減”的本質,是讓教育回歸學校,為學生和家長減負。
孩子要學習的知識,幾乎全部來自于課堂;孩子要學習的時間,幾乎全部都花在學校。
這樣一來,家庭教育就出現巨大空白,不自覺的孩子更加無所事事。
上星期剛開完家長會,跟家長們聊了會兒,發現孩子在家的表現完全不同。
有些孩子在學校寫完作業,回家后就不學習了,每天晚上趴在電腦前玩。
哪怕家長提醒孩子去學習,有空多看課外書,可孩子就是不聽,甚至跟家長吵。
也有的孩子不用家長督促,回家后先把當天學過的知識復習一遍,背單詞背課文,再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堅持閱讀,或者下樓跳跳繩、跑跑步。
我想,這就是學渣跟學霸的區別。
大部分孩子學習是被動的,你不逼他他就不學,你一逼他他就耍賴。
而尖子生學習從來是自覺的,主動的,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學得更系統全面,在家中靠自己的安排,學得更積極主動。
難怪有老師提出:“雙減”之后,“5+2=0”的情況會更加嚴峻。
試想,學渣本來就在學校里混日子,剛學的東西眨眼就忘光,回家后還只顧著玩不學習,跟學霸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努力付出是成正比的,不努力的孩子只能淪為庸人。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是學習自覺性。
指望孩子自覺
那還要父母干什么
然而,依然有家長覺得管孩子學習不是自己的事。
他們以不會輔導為由,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他們對孩子并不了解,還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
這樣一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覺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本不可能有好的學習表現。
去年新冠期間,第一次在家學習的孩子,別說認真聽網課了,連寫作業都不自覺。
敲墻、推門、坐立不安,即使坐在桌前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無關事情。
一如去年寒假期間,多個游戲的峰值DAU創新高,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千萬個沉迷游戲、放縱自己的孩子。
而他們的父母,有的指望孩子自覺,有的沒空管教孩子,有的干脆用手機代替陪伴。
有篇文獻上說:自覺行為是“以長遠利益為目標,基于價值觀行事的能力”。
可孩子能想多長遠呢?孩子又有什么價值觀呢?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是感性的,是情緒化的,沒有自覺也沒有意志力。
作為父母,必須從一開始給孩子立規矩,做得好,就夸他,做得不對,就罰他,約束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家珍妮·艾里姆指出:
“孩子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觀念和教子方法。”
任何好行為、好習慣,都必須先由父母教導,孩子才能學會。
任何孩子的自律,若沒有父母長期的耐心監督和嚴格教導,是不可能形成的。
孩子真正的自律
從來都是管出來的
朋友圈里,一個8歲男孩早起晨讀的視頻火了。
男孩每天6點半起床洗漱,然后大聲晨讀十多分鐘,如今已經堅持400多天了。
一開始,男孩并不能堅持下來,但媽媽堅持每天提醒他,督促他,和他一起讀書。
他媽媽說,以前兒子很喜歡看電視,自從開始讀書后,家里的電視就再沒開過了。
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只有狠得下心管教孩子、長期堅持監督孩子的父母。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的修養,根植于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來源于父母的教育。”
作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合規范時,就要及時指出并糾正,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第一步。
有時候,孩子需要適當的強制,需要父母在他開始松懈的時候逼一逼,推一把,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第二步。
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既需要批評指正,也需要表揚認可,鼓勵孩子表現得更自覺,增強孩子的信心與動力,這是培養孩子的第三步。
“他律”的過程很漫長,也很痛苦,但為了孩子,再辛苦都值得。
2020年湖北省理科高考狀元唐楚玥,以725分的總成績獲得廣泛關注,她的父親卻顯得很淡定。
他說,這跟良好的自律習慣有很大關系。
從唐楚玥上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就非常注重習慣的培養,慢慢的唐楚玥學習能自覺,成績就越來越好了。
好的教育,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想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從培養他自律的意識開始。
最好的教育
就是給孩子做榜樣
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
沉迷打麻將、玩手機的父母,不要怪孩子不自覺、不努力,因為你混亂的生活,給不了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
只有能夠嚴于律己、堅持學習、積極進取的父母,活成孩子欽佩的樣子,給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到自律、努力和上進。
培養自律的孩子,低階是合理管束,高階是做好榜樣。
最成功的父母,就是做孩子的好榜樣,用自己的優秀帶動孩子進步。
前段時間,一個男孩看了媽媽筆記后內疚到大哭的視頻走紅網絡。
視頻中,這個小男孩無意中翻到媽媽的學習筆記,驚訝于媽媽也要學習。
他在認真看完媽媽的筆記后,突然眼眶發紅開始抽泣,并哽咽著在媽媽懷里說:
“對不起,媽媽,我沒有好好學習。”
,時長00:56
網友們不禁感慨: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父母有時候不需要使用多復雜的教育方法,不需要對孩子說教多復雜的大道理,只需要做好榜樣,做好孩子人生的教科書。
為人父母,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
只有當父母率先活成一道光,才能照亮孩子成長的路,照亮孩子的未來。
最后,分享作家王凱的一段話:
想要孩子自律而優秀,
父母必須從有了孩子那一刻開始二次成長,
用自律砍掉自己身上不好的枝枝杈杈,
把自己培養成一棵筆直偉岸的參天大樹。
孩子這株小樹苗才能照著父母的樣子去生長,
長成父母想象中自律而優秀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