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親子溝通的密碼(親子溝通對話)
朋友告訴我:“昨天我聽見我兒子說’我草’,我把他打了一頓!”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我告訴她,打并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我們需要耐心的引導孩子,讓他知道為什么說臟話是不好的行為,也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讓孩子用新的習慣取代壞習慣。
朋友說:“還是揍一頓比較好,嘴巴掐兩下,他一下子就不說了。”
打和罵的方法,對父母而言真是省心省力又見效快。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只是急于發泄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的錯誤著急上火。
但卻忽視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父母暴怒的樣子,和被打的恐懼,并不能使孩子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會產生逆反情緒,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如果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用暴力和指責,那么孩子也會學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去處理親密關系。如果可以用一種彼此都喜歡的“溝通語言”去交流,讓“愛”在彼此之間流動,用溫暖的方式處理沖突,化解危機,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她也是高情商溝通力專家,她曾經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四個國家度過童年。現在女兒在中國讀書,兒子在美國讀書,孩子們都和她無話不說。
雖然這是一本講親子溝通的育兒書,但也算得上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心理學書籍,因為在書里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借助作者的文字,我說出了沒能夠說出來的語言,也有了更好的選擇。
這本書總結出了親子溝通的七個密碼,分別是動態、反挫、觀察、鏈接、讀心、引導和賦能,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與包容,而如何用“愛”的語言去溝通交流,需要注意的有三個關鍵。
溝通的關鍵不是說服和打壓,而是引導出善意與勇氣
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往往好為人師,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對孩子進行評判和指責,而遭到孩子的反抗和拒絕后,還會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簽。
朋友的女兒學鋼琴,有一段時間為了考級,老師對孩子有點兒嚴厲了,孩子哭著不肯去上課,媽媽溝通之后了解到,老師說了“你這是浪費你媽媽的學費!練不好今天別回家!”之類的話,朋友覺得這算不上語言暴力,但其實老師的語言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才引發了反抗。
正確的引導語言應該是肯定孩子的畏難情緒,分享老師自己的學琴經歷,并給孩子制定一個夠得到目標計劃。
只有喚醒孩子內心的善意和勇氣,她才能夠主動承擔起責任,并積極的做出改變。
溝通可以激發自省力和抗挫力,引導孩子自發的去改變
我發現在陪孩子的過程中,事情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那樣發展時,我最容易焦慮、抓狂。
比如周末到了睡午覺的時間,孩子卻怎么也不肯睡,原本計劃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的,于是無法完成任務讓自己感到焦慮。
晚上到了睡前洗漱的時間,孩子卻要看繪本、要做手工、要吃東西,就是拖延著不肯去洗漱,每到這時我的內心也是崩潰的。
但也許孩子只是想要和媽媽多玩一會兒,所以舍不得去睡覺、舍不得去做無聊的事情呢?
所以反思之后,我會給孩子安排一些游戲活動,在他忙著玩的時候,我趁機看會兒書。
也會把洗漱這個任務游戲化,把刷牙變成清掃牙齒大街,把洗澡變成淋雨、玩泡泡。
用傾聽和提問去溝通,用愛去聯結
當我們用大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時,往往會急不可耐的去傳授經驗,告訴他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這樣看似省時省力,但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去主動探索的機會。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在無數次的跌跌撞撞中越挫越勇。
每次在小區里陪孩子玩的時候,總能夠聽見家長們的各種呼喊:
不要玩門,會夾到手!
不要爬高,會摔傷!
不要亂跑,小心摔跤!
這樣簡單粗暴的“關心”,孩子要么充耳不聞,要么更加積極的去挑戰底線。
用指責的方式去表達關心,即使是出于“愛”,也會讓人難以接受。
愿父母和孩子都能夠用愛的“溝通語言”去交流,讓“愛”在彼此之間流動,讓彼此的關系更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