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關系。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里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表面的傷痕是可以看得見的,而內心的傷害是無形的。
可見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以下幾種行為,希望可以引起父母對教育孩子的思考。
一、“恐嚇式”教育
不好好吃飯,就帶你去醫院打針;
別跑到外面,會有大灰狼會把你吃掉;
你再瞎鬧,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人……
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都經歷過這些,現在仍有大部分孩子正在經歷。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通過嚇唬,恐嚇的方式來達到讓孩子聽話變乖的目的,是很多中國家長最擅長用的恐嚇式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但其實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影響到整個人生。
二、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是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是用低情商毀掉最重要的親情關系。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慘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無形中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要聽話,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讓孩子不知道怎么思考,其實他們是可以拒絕別人的要求的。
不是孩子主動要學,而是家長逼著讓學。
輕者讓孩子膽怯,內向,沒有自信,沒有主見!重者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自暴自棄!更有可能讓孩子失去愛的能力,傷害母子父子感情。
三、溺愛孩子的父母
教育界有這樣的一句話:“那些長大后沒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時候家長對他們太過于千依百順。”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希望。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付出了大部分精力。可是付出的越多,越得不到好的結果。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做父母的家長只會抱怨孩子怎么這么不爭氣?看別人家的孩子,個個都有出息,其實聰明的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你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出了問題。
四、經常跟別人家孩子比較的父母
父母之間的絕大多數話題就是孩子,回到家里就會不自覺的說“別人家的孩子學習這么好,你怎么這么差?”、“別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會做,你什么都不會”等等。
殊不知,經常這樣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會讓孩子很反感、也很失落,覺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別人,久而久之會變得非常不自信。建議:多鼓勵多表揚孩子,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一樣,孩子也不可能每一項都要全能,只要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比什么都重要。
五、情緒不穩定、隨意打罵孩子的父母
古人云:打是親罵是愛。這給多少父母找到了理由去隨意肆放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及冷暴力,一點小事情就發脾氣,整個家庭的氛圍格外緊張。在這種不和諧的家庭中,孩子的神經異常的緊張,充滿恐慌,什么事情都要看臉色,大氣都不敢出,不說智力發育了,連身體發育都成問題。這樣的孩子會很陰冷消沉,變得越來越戾氣。
六、當眾出孩子的丑
有的父母會覺得小孩子沒有關系,當著外人、同學、親友、鄰居損他貶他,讓他感覺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可以使他產生恐懼社會的感覺,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的。
成功的教育有規律。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是教育的規律,父母應該多學習,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不要影響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