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軟硬不吃怎么辦(孩子脾氣倔軟硬不吃怎么管理)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前段時間,琴琴媽媽回到老家,跟親戚朋友聊天聊到孩子的話題,琴琴媽媽頓時忍不住吐槽,帶孩子實在是太難了。尤其是面對自己倔強的女兒,自己簡直束手無策。
琴琴今天才6歲多,性格卻是家里最倔強的,一家人都拿她沒辦法,可以說是軟硬不吃。年前的時候,琴琴媽媽帶著琴琴去逛商場,琴琴看到一個毛絨娃娃,纏著媽媽給她買。媽媽覺得家里類似的玩具已經有了,于是不同意給她買。琴琴一聽瞬間不開心,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鬧。大庭廣眾之下媽媽覺得很尷尬,只好答應孩子買下來。
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這讓琴琴媽媽感到非常擔憂,孩子小時候就這么倔強,軟硬不吃,長大后還怎么得了?面對這種倔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呢?對此,家長不妨試試“心理暗示”教育。
一、為什么孩子性格會這么倔強?
1、家長溺愛孩子
很多家長都把家里的孩子當成了“心頭肉”,幾乎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家長的溺愛行為,也讓孩子變得性格倔強。孩子會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不管這個需求是否合理。家長平時對孩子百依百順,當家長突然拒絕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大吵大鬧,直到家長妥協。
2、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忍不住打罵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簽,這就會加深孩子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更加不聽話。
比如一開始,孩子只是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可是家長卻一直強調孩子“倔強”“牛脾氣”“不聽話”。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天生就是這樣的人,于是開始自暴自棄。家長對孩子總是不好的評價,孩子自然沒有動力改變不良性格。
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評價是十分在意的,如果父母給孩子貼上“倔強”的標簽,孩子就很難有勇氣去改變自己的脾氣。所以,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心理暗示積極的一面。
二、“心理暗示”教育有什么好處?
心理暗示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巴普洛夫提出,在他看來,暗示就是人類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心理暗示作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可以產生積極作用,也可以產生消極作用。
父母只要充分發揮心理暗示積極的那一面,就可以讓孩子更加乖巧懂事。
1、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
美國總統老布什就說過一件關于心理暗示的事情,在他年幼的時候有一次被父母罰去刷墻,他正刷墻的時候,來了一個踢球的小男孩。男孩問他在干嘛,他回答自己在刷墻玩,同時做出興致勃勃的樣子。男孩對此很感興趣,還提出讓老布什玩自己的球,自己還刷墻。最后老布什不僅不用刷墻,還可以踢球。
這里老布什就是運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他讓男孩對刷墻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可以運用心理暗示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纏著你買玩具的時候,你可以提出回家看孩子喜歡的動畫片。
3、可以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
當孩子發現家里沒有規則的時候,他們的性格會更倔強。如果父母合理利用心理暗示改變孩子的認知,就可以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
同事家的孩子就是如此,一開始她兒子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不受規則的束縛,整天大吵大鬧。當同事照顧兒子后,馬上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同時制定了獎勵和懲罰措施。一個月后兒子果然聽話多了,不會故意熬夜、挑食。同事就是給了孩子“家有家規”的心理暗示,孩子才會約束自己的言行。
三、怎么運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呢?
1、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不能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對于很多事情積極思考,父母不妨把主動權還給孩子,站在一旁指導孩子。當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就不會倔強地對抗父母了,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睦。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父母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不能忽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孩子玩玩具可以開發智力,可是玩玩具也要注意時間,如果孩子因此玩得很晚,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3、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不要過于急躁,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引導孩子改正缺點。如果父母隨意給孩子貼上“倔強”標簽,他們只會更加叛逆不聽話。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有了進步之后,父母不妨表揚一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