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怎么去教育孩子)
刷到短視頻中有一位父親,在拿到孩子“9”分的試卷后沉默許久,隨后不顧顧客的問詢直接收起剛出攤的小吃攤,留下那句“這生意做著有什么意思”后悵然離去。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孩子的教育向來是父母們最為操心的頭等大事,而幾乎所有的父母其實最想要告訴孩子的第一件事莫過于“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但很多父母都會經常這樣教育孩子——父母吃這么多苦讓你去學習,是希望有一天你學有所成后,不再像父母這樣去艱難求生,吃盡生活的苦頭。
這樣教育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即便是短暫的有效,大多數時候,孩子在感覺自己的成就已經遠遠超越父母后,也會停止前進——那些小時候學習用功努力,長大后卻后勁不足的孩子便有很大原因來自于此。
為什么呢?
因為這種教育之下,學習只是一種父母努力付出后的一種補償,孩子感覺是欠父母的,便在用自己的力量去進行一種“償還”,并未真正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事實也是如此,孩子尚未經歷生活之苦,不知道世道如何、人心如何、未來如何,咋會想到自己的學習與未來的生活有多大的相關性呢?
所以孩子始終都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足夠促使其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自主和積極。而這種教育的方式肯定不是用代償和價值交換(“你知道我供你讀書花了多少錢嗎?”……)的方式來實現的。
盡管大部分家庭中,父母自知自己沒有什么能力與成就給孩子“炫耀”和作榜樣,但是依然不需要為此感到自責和自卑。因為最好的引導方式往往有三種表現形式:使命感、榜樣和興趣。
這里只說其一——使命感。
使命感從大的來說可以到人類、國家、民族和行業——但這些可以慢慢來。而小的方面就有很多了,但最有效的來源便在家庭之中。我之前有幸聽過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
這位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沒有多高的學歷水平,但他給考試考差了的孩子說的話卻顯示了其過人的遠見。當他看完孩子的試卷后,沒有生氣,只是放下試卷看著孩子語重心長地說,“我知道你這次也很努力,盡管結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我并不會責怪你,因為你像個男子漢一樣完成了自己的考試,并且將你掌握的都做完了”。
在孩子低著頭不說話時,他并沒有僅限于這種簡單的安慰,而是繼續給孩子說,“以前老爸也很想學習,可是家里沒這個條件,所以到現在還是個小學文化。中學、高中、大學什么樣的,老爸都沒經歷過看過,到現在都不懂,這輩子也沒啥機會了。現在家里條件還行,所以,老爸我就想你如果有學習的心,以后說不定就能幫老爸去體驗體驗,看看那是怎樣一種活法嘛。”
講完這些這名父親沒再繼續說什么,只是拿起孩子的試卷在上面簽上字,再整整齊齊的折好放在孩子的面前。
那之后不知為啥,孩子學習格外用功。以前因為膽小不愿意向老師同學請教,后來也不知哪兒來的勇氣隔三差五扭著老師同學問問題。久而久之,這孩子的成績也迅速地提升了起來。
這位父親教育的內核其實便是給了孩子一種使命感。孩子自此開始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是一種心愿的繼承,而不是對父母辛勞和付出的補償,他的成長便在無形之中帶著一種一往無前的動力,看似是在為完成父親的心愿在學習,但實質上卻是這個孩子在主動求索,而且這種愿望其實是很真實誠懇的,不會存在“打臉”的可能。比如你付出了很多供孩子求學,但總有其他人為孩子付出得更多,以對比的方式開始,遲早也會有一天當孩子看見其他人在父母的資源轟炸下輕易達到他達不到的高度,那時他所受到的打擊就足以摧毀他的學習欲望,最終一蹶不振。
所以,給孩子合適的使命感,讓他們帶著一種向前的展望去學習,而不是說為了“償還辛苦”——還債都很累,何況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