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叛逆期怎么管教(16歲孩子叛逆期罵家長)
當7-12歲孩子脫離了幼稚天真的幼兒階段,開始向你翻白眼或者據理力爭時,身為父母的你或許有點不知所措,還會有點難過甚至生氣。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然而,7-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兒童中期到青春期的過渡階段,也正處于他們開始想要追求自我意識的階段。
有時候他們并非故意不聽話,只是隨著青春期的臨近,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手機的普及),他們心里那顆“追求個性”的種子已經在蠢蠢欲動。
因此,如何處理好與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親子關系,對于父母來說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以下幾點建議,可以作為參考。
1. 做好父母的角色
這個階段不是嘗試和孩子當朋友的時候,盡管有時候看起來剛好相反。
你要知道孩子的一些行為是在向你發出求助訊號,他希望作為成年人的你能夠幫助他度過這段困惑和迷茫時期。
當父母貫徹了自己的角色,孩子最終也會從一些特定情況中找到合理對待父母的態度。
2. 明確親子界線
當你的孩子開始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獨立意識時,父母也需要重新制定家庭規則。
首先父母要確定對于自己來說最在意的事是什么,比如孩子的對錯之分、誠實與否、還是學術成績等。
然后父母要學會舍棄一些在長遠看來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每天是否要整理好房間、或者是每天要穿干凈的襪子等。
接下來父母要讓孩子清楚明白父母的底線在哪里。
一位有著3個孩子的紐約媽媽表示,她會自動忽視13歲的女兒翻白眼或者沉重的嘆氣聲,但她會讓女兒知道她的底線是不可以提高講話的聲音或者談話間中途離場。
要記住,任何不能接受的行為準則都要盡早地建立起來,學會盡可能清晰地、冷靜地進行溝通,而不要等到孩子情緒失控對你大喊大叫時才不知所措。
3.選擇合適的懲罰方法
當孩子還是一個學齡前兒童時,父母可以用一切積極教育的方法來讓孩子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比如多給與贊美或者適當的罰站等。
但到了9歲的孩子,大多數父母發現以往的懲罰方式已經收效甚微了,就像很多孩子不會輕易被零食所收買而放棄一個禮拜不玩電動游戲。
一位11歲女兒的母親表示,她發現當女兒回嘴或者要求做家務一動不動時,采取最好的懲罰方式就是拿走她的手機,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行為粗魯或者低聲咕噥的情況。
這位母親同時也建議,父母要堅持自己的懲罰方式,一旦你寬容了一次,孩子就會重新占據優勢,父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威信,難以貫徹此前的原則。
4.互相尊重
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并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學會尊重是很重要的。
同時也要身體力行地貫徹一個道理——尊重也是雙向的。
一個習慣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是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的,同樣,一個習慣用不良行為彰顯自己存在的孩子也不會得到父母的尊重。
5.給予冷靜時間
當父母和孩子(特別是你的孩子)因為分歧而爭論不休甚至有些歇斯底里時,最需要做的就是退一步、讓雙方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
學會鼓勵孩子從激動的情緒中緩沖過來是被允許的。
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可能無法和你進行溝通,所以讓我們都冷靜一下再說。”
當孩子慢慢整理好情緒再面對父母時,她會帶著一種更平和更冷靜的心態,說出來的話也是經過一番思考的,不再是情緒失控下的口不擇言。
6. 學會傾聽
多帶你的孩子出去走走,比如去公園散步或者遛狗,就你們兩個人。
不要特意安排一個聊天的話題,讓孩子自己說想說的,即便是討論他癡迷的電子游戲。
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但學會全神貫注地傾聽,就算只有幾分鐘,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意識到你愿意聆聽,因為他對你很重要。
期間需要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和孩子交流。
有專家指出,如果孩子意識到父母愿意傾聽自己的意見又不會急著插嘴論斷不重要的細節,那么他們會很容易和父母拉近心理距離。
7.設定家庭日
盡管你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意識,但他仍然是個孩子。
有位母親有感于每周的課外活動之多,似乎將孩子和家庭拉開得太遠,于是她決定將周二晚上定為“家庭日”。
這一天沒有聚會、沒有朋友、沒有手機和電腦、也沒有電子游戲,有的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做飯,玩家庭游戲等。
屏除外界影響的家庭日,能幫助提醒家人們,我們仍是這個家庭的一部分,在這里大家只要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