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催越磨蹭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面對孩子磨蹭,家長該怎么辦呢?)
拖拉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很多媽媽一聊起這個話題來就滔滔不絕,一把辛酸淚,原本自認為還算個溫柔媽媽,但一碰上磨蹭的娃,就立馬化身為“母老虎”,每天都要上演十萬火急的“催娃”模式: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聲,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來,瞇著眼磨磨蹭蹭穿衣服。
回家催作業:
寫個作業拖拖拉拉,剛坐下沒5分鐘,就嚷著要喝水,一會又想吃水果,一會又想上廁所。本來作業不多,非得磨蹭到八九點才寫完。
晚上催睡覺:
都是快10點半了,女兒還窩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她就急眼。
這一天三遍催從來沒停過,整天跟催命似得,到頭來孩子卻一點改變都沒有,到底該怎么辦呀?
對付磨蹭的娃,催絕對是下下之策,讓孩子不磨蹭,父母一定要了解這些!
孩子拖拉磨蹭的原因
很多人會覺得磨蹭是因為孩子“太懶”、但其實對于3-6歲的孩子來說,磨蹭拖拉的原因可多著呢!
①不夠自信
認為任務超過自己的上限,在心理上認為自己不能完成任務。
比如說有的孩子不愛學習和寫作業,覺得自己怎么寫都是錯的,原本就自信心不足,所以才故意磨磨蹭蹭不想做功課,這時候如果媽媽不了解情況就一味大吼大叫地催促,孩子對學習就會更抵觸了。
②能力不足
有時孩子并不是故意慢慢吞吞,只是由于缺乏訓練、能力發展不均衡,而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才會覺得孩子是有意拖拖拉拉。
比如說出門前的穿衣服、刷牙,父母沒有教會他們提高效率的方法,盲目地催促反而會讓他們更心急、更茫然。
③缺少時間概念
很多3歲的孩子,連數數從1數到30都還不太會,更別說理解5分鐘和10分鐘的概念了。
加上孩子年紀尚小,專注力不集中,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一邊做事情一邊發呆,很快時間就過去了,他們根本沒有意識自己在“拖拉”。
④不愿意做
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什么時候最不拖拉?就是做他們喜歡的事情的時候。
如果你大聲喊:“去游樂園了!”“去吃冰淇淋了!”所有孩子都會第一時間跳過來,根本不需要催。
但相反,如果你讓孩子做作業、起床、做家務,這些事情孩子都不樂意做,所以他們用拖延的行為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
四個小妙招,讓孩子不再拖拉!
讓孩子了解時間的概念
讓孩子不拖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孩子了解時間的概念!
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學會看鐘表,還可以買幾個不同時間、不同顏色的沙漏,讓孩子更了解時間的長短。這樣能讓孩子產生對時間流逝有更直觀的印象,也更有趣好玩,告訴孩子,“在沙子漏完之前,就要刷完牙齒哦!”
根據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計劃
“清單法”是對付磨蹭、提高效率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列一個合理的時間表,要求孩子按時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項,讓他自己在任務后面打一個勾。
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因為心急就包攬孩子的任務,養成他們的依賴心,認為拖拉也沒關系,反正有人會幫自己完成。
需要設置合理的獎懲制度,讓孩子慢慢養成習慣,以后孩子的生活就會有規律了。
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
出門穿鞋。與其兇狠狠的跟孩子說:“趕快把鞋子穿起來!”不如換個視角慢慢的跟孩子說:“先去鞋架拿那雙紅色的涼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
給孩子劃重點,幫助孩子梳理頭緒,孩子會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歡優哉游哉的做事,我們也該遵循他們的秉性。如果去某個地方害怕遲到,那就給孩子預留出磨蹭的時間。
這些清晰的指令,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點」,有用很多。
讓孩子對事情產生興趣
比如和爸爸媽媽比賽穿襪子,看誰更快。父母在比賽時,可以故意放慢一點,讓孩子覺得有取勝的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樣就是離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結語
盡管有這么多方法能讓孩子告別磨蹭,但優媽也贊成一句話:想讓孩子快,先得讓自己慢下來。
有時候其實并不需要強迫孩子完美,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快快”。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到: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別著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他只是有點慢。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你的孩子也會跟你一樣,眉宇間滿是焦慮,所以在孩子還可以有慢下來的時候,讓他慢慢的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