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假象(假裝抑郁會被診斷為抑郁癥嗎)
在我接觸的患有抑郁癥的人群中,有三個假象需要分辨清楚: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第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人難以接受所表現出來的抑郁狀態
常言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悶在心頭瞌睡多。人都有一定的榮辱觀,有些人遇到好的事情人的精神會振作起來,有些人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會悶悶不樂,這是常見的,也是不難理解的。如果遇到事關個人前途、家庭幸福的大事,再加上人格的作用力,一時的抑郁狀態是難免的,但不一定就是抑郁癥。我說個例子:
有位職工工作比較積極認真,在個人前途上自己有一定的期待,可是,有一天因感冒吃了感冒藥,上班時藥物作用使其犯困,他竟然扒在桌子上睡著了。這一切被監控鏡頭捕捉到,單位按規定讓他下崗三個月。
按照單位規定,下崗期間只發生活費,工資收一下了降了下來。恰巧的是,他剛貸款買了房子,女兒剛上高中,妻子在家待產,家庭開支全靠他的正常收入。他一下崗,事個家庭都受影響。
他對自己的下崗非常后悔,又感到對不起家人,一時間難以入睡,不思飲食,表現出了抑郁狀態。
單位有心理咨詢師,對他進行了干預。心理咨詢師以為,他的抑郁與現實困難直接相關,只要組織上關懷一些,他的抑郁就會好起來。后來,單位從多方面考慮,把下崗的期限降低到一個月,并安排他重新上崗,他的抑郁立馬好了。
第二個是按照量表標準測量出來的抑郁癥,即誤診
抑郁量表有多種,大多是漢化過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全然。如果量表來自國外,又是以前的,很可能與現在人的社會生存狀態、精神狀態有出入。如果攝入性談話不深入全面,資料收集不全,僅根據量表來判斷抑郁癥,難免失之偏頗。
量表僅是參考數據之一,更關鍵的是攝入性談話了解,而有些人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僅根據量表就判定為抑郁,這很容易誤診。
第三個是對號入座自己扮演了抑郁癥角色,有可能弄假成真
人的情緒有一定的節律性,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如果總是保持某一心境,那么人的軀體是承受不了的。
抑郁是人的基本精神狀態之一,有時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身體的自我修復。但有些人非常敏感,也很容易受暗示,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上網查資料,一看自己的狀態很像抑郁癥,就認為自己抑郁了,這就是對號入座。
這種對號入座非常可怕,如果按照抑郁的標準看自己,在暗示的作用下,你不是想辦法調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而是把自己當作抑郁的病人,就有可能越來越像抑郁癥,如果“入戲”太深,就有可能弄假成真。
我之所以提出心理自助,是由于現在的人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好事,但如果走偏了路、走錯了門,這就不是自助,而是自殘了。我提出的心理自助公式是有普遍意義的。